咨询案例 | 17岁儿子每天被妈妈盯着,却还是患了抑郁症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订阅

众所周知,家庭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的重要因素,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依恋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影响重大。

“父母教养方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支持、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

行为控制是指父母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限制与规范,而心理控制则表示父母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强加给孩子,限制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的自主性,高强度的父母心理控制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影响,且这种消极影响具有持续性和演变性。

咨询案例

小奕(化名)是一名高三复读生,在学校的心理筛查中显示有焦虑抑郁的倾向,第一次心理约谈,小奕坐下来,咨询师问:遇到了什么烦恼的事情了?小奕说:自己焦虑,半夜总醒来,睡着又醒来,然后情绪就低落下来,很委屈的样子。

当问到家庭氛围,家里父母关系怎么样,跟父母关系怎么样时,小奕说跟母亲会吵架,母亲因为自己的成绩会跟父亲吵,然后很委屈的样子。小奕自诉妈妈平时不工作,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亲子之间关系紧张,然后就一直掉眼泪。

成长经历:

小奕从小由妈妈带大,妈妈大学毕业,但生下小奕后就没有再工作,全身心投入家庭。

妈妈对小奕的照顾无微不至,尤其注重抓小奕的学习,所以小学阶段小奕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奕的生活一直是白天上课晚上上各种辅导班。

到了初中,小奕开始出现厌学的情绪,但出于妈妈的压力,还是坚持上各种辅导班,成绩也处于中等偏上,到了高中,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小奕成绩出现了明显下滑。

妈妈就变得越来越紧张焦虑,对小奕的管控也愈加严格,高考落榜后小奕依照妈妈的意愿选择复读。

可妈妈变得更加紧张控制了,每天说的话就是:赶紧学习啊,最近提分怎么样了?小奕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与妈妈的关系也愈加紧张,学习没有动力,失眠、情绪低落,甚至出现了抑郁的倾向。

问题分析

小奕的抑郁主要是由于妈妈的过度控制和焦虑引起的,妈妈对小奕的高关注和高期待使小奕倍感压力,妈妈的焦虑影响到了小奕,需要帮助小奕降低因妈妈引起的焦虑,然后从抑郁的状态中走出来。

1.从家庭动力看,妈妈的焦虑与不安是根源

小奕的妈妈特别焦虑,推测内心安全感不足,毕业后把期待和希望都投到儿子身上,小奕承担不了妈妈过度的期待和焦虑情绪,大部分采取隐忍、不理的态度。

可这样正好激起妈妈更大的焦虑,加上家里的爸爸缺位,对孩子不管,对妻子的焦虑情绪也不回应,家里就成了妈妈的焦虑不断升级的地方,之后演变为对小明的心理控制,影响这个家庭的动力和氛围。

2.孩子的抑郁与对父亲的愤怒不能表达有关

小奕的压力表面来自于妈妈过度的关心和爱,实质小奕对小时候爸爸的缺席也感到愤怒,用小奕自己的话说:

“照顾自己的责任一直是妈妈的责任,爸爸从来都不管我,也不管妈妈的情绪,爸爸就是甩手掌柜,从来不参与家里的事情,妈妈很辛苦,所以我才会觉得愧对妈妈,学习不好就是对不起妈妈。”

因为爸爸的缺席,妈妈把注意力放在小奕身上,小奕也无意识扮演了父亲的角色,这样父亲会更加没有位置,引导小奕意识到父亲的重要性,鼓励父亲参与到照顾母亲中,自己退出,关注学习和自己的未来。

根据小奕的主诉和问题分析,心理咨询师李梦思形成初步的咨询目标:帮助小奕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学会跟父母的表达沟通。

最终经过六次咨询辅导,和对妈妈的心理辅导,加上亲子沟通的心理辅导课,小奕的情绪明显好多了,咨询师李梦思跟妈妈沟通后,小奕反应妈妈对学习没有那么强硬了,也不给自己压力了,小奕的笑容明显增多了。

咨询效果显著,主要跟妈妈的沟通增加了小奕的希望感,使小奕从家庭的束缚以及妈妈的过度关注中得到解脱,再次证明家长改变孩子就会改变。孩子的问题需要溯源至家庭。

写在最后

现在学生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究其根本,往往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教育态度和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程度有关。

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控制型,态度又比较直接强硬,父母或其中的一方有焦虑或抑郁的问题,那么,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就大大增加。

所以,在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时,尤其是出现抑郁的问题时,需要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和家长先回溯一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不是有焦虑和对抗的时候家长或班主任没有关注到,演变为抑郁的情绪,因为,只有找到根源,才能找到帮助学生走出来的钥匙。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