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欧
珠江新城地铁站为什么不设计得宽敞些,被诟病不够快的4号线究竟问题出在哪,18号线为什么不在南沙人口稠密的中心区设站,佛穗莞城际的设计应该往铁路还是地铁靠拢?
8月5日,第三十六期“花城院士讲坛”在广州举行,讲坛以“增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工程师、广东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造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史海欧,分享了广州市域快线和城际铁路的建设与思考,解答了很多市民关心的焦点问题。
快线1.0:4号线不够快 设计有两点值得反思
史海欧梳理了广州地铁市域快线的三个阶段。在1.0探索阶段,代表线路有3号线、4号线、13号线,各自的时空目标不尽相同:3号线的时空目标是30分钟由番禺广场到珠江新城,大受市民欢迎,客流量超过运力;而4号线则备受诟病不够快,相当一段时间客流量偏低,被形容为“运凳”线路。
史海欧坦陈,4号线设计有两点值得反思:一是最高运营时速只有90公里,尽最大努力提速之后,南沙客运港到新中轴的珠江新城依然要85分钟、到传统中轴的公园前更是要100分钟;二是线路没有直达城市中心区,需要换乘。
“4号线是按道路网络的思路来规划的,而不是按照轨道网络来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应该往市中心走。”史海欧横向比较了巴黎RER市域A线、东京筑波快线等线路,这些市域快线的共同特点都是设计时速至少100公里,而且直接开进中心城区。
快线2.0:14号线首次采用快慢车模式备受争议
进入2.0市域一体化阶段,代表线路有设计时速120公里的14号线、21号线,时空目标为外围城区1小时到市中心,两条线路都加入了快慢车运行模式,这是1.0线路所没有的特点。“快慢车是此前广州不曾有过的模式,当时14号线评审争议非常大,很多专家反对。”史海欧说。
开通后,他搭14号线时发现乘客已经习惯了快慢车模式,快车满载率十分可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嘉禾望岗站,当再下一趟是快车时,不少乘客有慢车也不上,留在站台等快车,他们知道这样更快。”史海欧说,“这也导致了不少乘客积压在站台,让我们意识到,站台设计得还是偏小了。”
21号线的快车,开通后经过一番调整,有慢车站“升级”为快车站,也有快车站被“降格”。史海欧特别提到一段往事:“最初设计时没有天河智慧城站,后来天河区提出要求加站,加了之后线路还多绕了一些。”2019年开通之时,天河智慧城为快车不停靠的站点,短短2年间,该站的进出站客流一跃成为全线前列。2021年,广州地铁宣布快车增加停靠天河智慧城站。从不设站、慢车站到快车站,天河智慧城站实现了三级跳。
快线3.0:18号线曾打算“拐进”南沙中心区设站
来到3.0湾区一体化阶段,代表线路有设计时速160公里的18号线、22号线,相比此前的120公里时速大幅跃升,时空目标也上升到:中心城区与南沙、外围城区30分钟互达;广州与邻穗城市中心60分钟互达。
“18号线设计之初,我们曾打算绕进南沙中心区设站,但这样到中心城区要35分钟,达不到30分钟的时空目标。”史海欧说。目前,南沙发展成熟度较高的蕉门河片区,需要等规划中的15号线获批并建成后,才能接上18号线。
开通两年多,18号线的日均客流量在7万人次上下浮动。根据客流预测,初期的日均客流量是32.4万人次。线路未开通至广州东站,沿线区域有待发展,多条换乘线路仍在建设,都是客流表现乏力的原因。“目前客流主要集中在番禺广场到市区段,南沙段的客流较低,”史海欧说,“这是为未来服务的线路。”
快线规划中:佛穗莞城际客流特点更像地铁
规划中的佛穗莞城际,原本广州段属于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年)中的高速地铁——28号线,是速度等级最高的市域快线。史海欧说,后来线路往市域外延伸,改名为广州都市圈快线。2020年,数条(段)广州都市圈快线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近期建设规划》。这就面临一个问题,线路设计应该往铁路还是往地铁靠拢?
史海欧分享了佛穗莞城际的客流预测情况:远期全线以城市内部客流交互为主,占比71.5%,其中广州市内部交互量最大,达40.3%;其次是相邻城市之间的客流交互,占比27.8%;跨城市之间(佛山往来东莞)的交互仅占0.7%。对比广佛线,主力是两市之间的交互客流,占比四成,高于佛穗莞城际。佛穗莞虽然名为城际,但实际上客流情况更似地铁。
史海欧认为佛穗莞城际在设计上应该实事求是,更靠近地铁,覆盖更多市民,提高线路客流效益。“建议考虑采用6节编组定制A型车,相比8节编组C型车更符合客流实际。列车最高时速140公里和160公里,我们测算过邻市间旅行时间相差不大,但能耗相差约10%。如果把不同线路之间的过轨贯通改成同台换乘,有利于提高发车密度和运营灵活性。以上三点可降低上百亿元的建设成本和车辆购置费用,以后运营成本也会减少。”
佛穗莞城际如果用6节编组A型车,运力够不够?地铁3号线的挤爆局面,令市民对地铁运力产生“焦虑”。史海欧说:“我们测算过,6A是足够的,1号线也是6A。”记者了解到,佛穗莞城际远期客流111万人次/日,客流强度约1万人次/公里,广州地铁采用6A编组的1、2、8号线,客流强度都在4万人次/公里以上,1号线甚至超5万人次/公里。
史海欧还引用了东京筑波快线的客流情况,全长58.3公里的线路,由市中心的秋叶原到外围的筑波,设站20座,最高运行时速130公里(设计可支持160公里),“即便是成熟的东京都市圈,筑波快线开通初期的客流强度也远远不到0.7万人次/公里。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客流标准明显高于国际。”
设计师解密
珠江新城站 曾被质疑规模过大
珠江新城是常年位居广州地铁客流量第二的车站。史海欧分享了一则往事,当年3号线评审时,有专家严厉质疑珠江新城站设计规模过大,有增加工程额之嫌,强烈要求把站厅压缩2米、站台压缩1米。“我们再三解释仍然未果,为了通过评审不得不缩减规模。为此,项目负责人、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后来愤而辞职,非常可惜。”史海欧说,这也是当时线路规模整体偏小的大背景。
事实证明,珠江新城站的规模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了,每到高峰期站台水泄不通。2020年,广州地铁不得不改造珠江新城站站厅,将部分乘客分流到站厅换乘,减轻站台压力。
记者 李天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