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戏剧成“新宠”:广东如何抓住观演新潮流?

南方+ 记者

今年夏天,广东演出市场从一“大”一“小”两极发力——除了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持续火爆之外,一批沉浸式、互动式、“小而美”的小剧场演出,以新颖独特的演艺形式、颠覆性的观演体验,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剧场,同样成为不容忽视的消费热点。

7月,首届黑匣子戏剧周在广东省话剧院竹丝岗小剧场拉开帷幕,几乎场场爆满;沉浸式喜歌剧《苹果之夜》在广州大剧院开演3场皆售罄;融合“剧本杀”游戏与悬疑舞台剧特色的《切西娅》,全年档期已排满;舞台剧《玩家THE LIFE》驻场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今年迎来了第100场演出⋯⋯

如何抓住这股观演新潮流,在激发本土文艺原创力量之余,进一步赋能城市文化空间,乃至塑造新的文旅地标?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和观察。





热点:“喝着小酒看歌剧”

“零距离”观演成剧场新宠

头顶上是闪烁的水晶吊灯,身畔是摆放得错落有致的蒲扇团与高脚凳;酒保在宾客间来回穿梭,人们一边端着酒杯轻抿香槟,一边欣赏歌剧演出⋯⋯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幕竟然出现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

《苹果之夜》演出现场,观众围着舞台而坐。

今年6月30日至7月2日,继独幕喜歌剧《丽塔》连演18场之后,广州大剧院与星海音乐学院再度联手,创作沉浸式喜歌剧《苹果之夜》。延续《丽塔》的演出热度,《苹果之夜》的门票也早早售罄。

“想一想,国内可能还真没有什么地方,是可以喝着小酒来看歌剧的。”该剧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笑着说。她记得,《丽塔》有一场演出打出了“无限续杯场”的概念,让观众自带杯子,全场畅饮。有观众在剧院公号留言分享称,原本只想在周末喝杯酒,没想到竟然爱上了歌剧。

这次大胆的艺术创作,颠覆了传统的观演体验,让歌剧艺术更靠近观众,也收获了不错的市场效果。梁丽珍向记者透露,《丽塔》《苹果之夜》场均收入为5万多元,远超国内小剧场的平均收入水平。

7月19日晚,隐匿在广州市东山口居民区的竹丝岗小剧场一改往日的平静。首届广东黑匣子戏剧周开幕在即,大堂内人头攒动。这里原本是广东省话剧院内部排练、演出的场地,今年由省文旅厅支持,以全新的姿态重回大众视野。本次戏剧周为期近一个月,以80元的惠民票价,为市民带来粤语话剧《孔子》、香港知名音乐剧演员焦媛代表作《约定·香奈儿》、小剧场粤剧《金莲》等“小而美”的作品。

香港焦媛实验剧团出品的《约定•香奈儿》亮相首届广东黑匣子戏剧周

竹丝岗小剧场是标准的“黑匣子空间”,这意味着观众席与舞台的距离非常近,几乎没有间隔,整场演出“触手可及”,演员甚至还可以随时走到观众席里请人上台互动。戏剧爱好者小提(化名)一口气买了4场演出票。“我坐在第一排,这种表演的冲击力真是扑面而来。”小提说。

“这样的空间非常适合做沉浸式、实验性的小作品。”广东省话剧院院长鞠月斌告诉记者,省话剧院正按文旅厅的部署要求,创作融合新形式的多种类作品,运营好小剧场品牌,并将陆续推出周末剧场、亲子剧场,打造沉浸式戏剧空间,瞄准年轻客流,期望未来将竹丝岗剧场打造成一个区域文化地标。





趋势:“拉着行李箱来看戏”

社交游戏、角色扮演引跨城追捧

今年7月,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小剧场、新空间演出场次5.77万场,环比增长89.51%;票房收入13.88亿元,环比增长105.38%;观众人数403.40万人次,环比增长95.59%。

以沉浸式、互动体验为突出特征的演出新业态、小剧场新空间,为何受到市场欢迎?对此,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莹从消费者心理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年轻观众消费习惯更注重当下和自身感受,喜欢‘体验感’和‘参与感’。恰巧新的演出业态打破了传统的观演模式,主动邀请观众参与其中,契合了当下年轻观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要求。”

开心麻花沉浸式戏剧《疯狂理发店》,观众直接上舞台体验“洗剪吹”

刘莹还指出,沉浸式戏剧一般具有“驻场演出”“复购率高”等特点。不同的演出阵容、不同的观演角度,欣赏体验可能截然不同。一些作品还采取了开放式的结局,吸引观众不断走进剧场“二刷”“三刷”,乃至解锁全部结局。而驻场模式让演出票价较为“亲民”,一场票价两三百元,也比较容易被市场接受。

记者注意到,演艺新业态带来旺盛的年轻客流,不仅激活了本地文化新消费,优质的驻场演出,甚至可以为一座城市打造全新的文旅IP。最近在广、深等地小剧场,出现了观众“拉着行李箱来看戏”的现象,就是一例。

说到最近深圳最火的原创戏剧,由本土新锐创作团体爪马戏剧社打造的《玩家THE LIFE》必定榜上有名。该剧设置了一个虚拟游戏空间,将社交游戏、角色扮演、剧本杀等流行元素相结合。传统的舞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互动游戏桌,而每个观众都是玩家。观众除了可以跟演员交流,还能彼此互动,直接参与到了剧情的推进当中。

《玩家THE LIFE》,一张张游戏桌取代了舞台

今年2月起,该剧进驻深圳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每周上演6场。作为深圳首个驻场式沉浸演艺,甫一推出,票房表现持续强劲,连续三个月在多票务网站上荣获深圳“话剧高分榜”“沉浸热销榜”第一名。不少粉丝专程从香港、澳门前往深圳追剧。

小剧场演出在一定程度上能盘活商场中的边角区域,而商圈也乐于对这类空间进行文化提升,实现多方共赢。此外,年轻观众群体大多数是结伴而来,也能提升消费热情。”爪马戏剧社相关负责人说。





思考:广东如何抓住观演新潮流?

亟须更多人才、作品和剧场形成合力

市场的火热之下,有业内人士冷静地指出,广东各地戏剧新业态、新空间的“热”,大多是民间自发的行为,如想进一步发展,亟须大量创作人才、原创作品的储备,此外也需要政府加以引导、支持,提供足够的配套剧场空间,方能形成合力。

广州开心麻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宏志透露,随着广州演出频次的增加,开心麻花团队今年将在广州北京路天河城商圈打造一个专门的演艺新空间,驻场演出《捞金晚宴》《燃烧》等沉浸式戏剧。此外,公司不仅自主培训了一批演员,还计划与星海音乐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打造有广东本土特色的原创作品。

《燃烧》计划在广州北京路驻场演出

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建议,可以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与在港在澳的国际成熟艺术人才联动创作。《苹果之夜》的创作便与美国导演、意大利作曲家进行了紧密联动,为作品带来了国际化的视角。

演出场地难寻,是困扰许多创作团地、演出公司的一大棘手难题。广州天赐文化创始人熊震华,两年前筹划了环境式悬疑“戏剧杀”作品《切西娅》,然而,苦于驻场演出场地难寻,同时也是为了给新作积蓄人气,该剧选择了巡演的方式。但熊震华也坦言,驻场能对演出环境进行更彻底的改造,给观众带来更极致的戏剧体验。

西瓜剧场是广东为数不多的民营小剧场之一。创始人钟嘉庆认为,小剧场艺术因为前期投入成本低、市场容错率高,是孵化新人新作的良好平台。像在广州本土备受欢迎的纯粹幽默、硬核喜剧、顽笑猴、三脚猪等喜剧团体,都从西瓜剧场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民营小剧场的生存状况虽有改善,但目前仍未形成清晰成熟的盈利模式。

珠海八月剧社以发散性即兴创作见长,自2016年成立以来,创始人米兹和成员时常去咖啡馆、书店、画廊等不同的公共空间,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创作。每场演出售票不多,但经常会很快售罄。

珠海八月剧社擅长即兴创作

米兹认为,让艺术走出剧场,与社区、与居民形成共振,能赋予艺术更多元的魅力。这个月,他们还将在珠海的北山古宅、祠堂等历史建筑里演出,把珠海本地渔民与外来创业者携手奋斗的故事搬上舞台。

业内人士呼吁,广东亟须打造更多小剧场演出空间,以低成本的方式向民间制作团队开放,让有活力、有创意的新业态作品拥有更多展现平台,推动本土创作和演出形成良性循环。

对此,仍在为《切西娅》物色合适的驻演场地的熊震华说“如果广州、深圳等城市有更多的小剧场、新戏剧空间,带动周边城市形成产业集群,以大湾区庞大的消费潜力,相信演艺新业态的发展大有可为。”

【采写】南方+记者 徐子茗 王涵琦 实习生 张柏林 李润钰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