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揭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此次共有142家公司(含台湾地区)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榜企业数量较2022年(145家)有所减少,但世界500强企业总量仍然位居各国之首。其中,135家中国大陆企业(含香港)和往年相比榜单表现发生了诸多变化:除去7家新上榜企业,以及4家位次不变的公司,有35家企业位次上升,但是89家位次下降。
网络图片
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依据源于企业2022年营收,这一年,中国多个行业经历深度调整,纵观几大上榜“大户”,互联网科技企业增速放缓,但也有美团这样的新晋企业;全球头部汽车企业排名出现下滑,但以比亚迪、广汽、吉利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凭借新能源表现逆势上扬;上榜的房地产企业,不变的依然是上一年5家“常客”,变的则是换了位置,但总体稳住了。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较大冲击,各国企业经营面临诸多难题,不少企业财富缩水,但经营优质、稳健发展的企业总能在逆势中找到平衡之道,从而破局实现穿越周期。
进与退:多数科技企业承压,美团新晋入榜
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不断下行的大背景下,我国科技企业正面临新一轮增速挑战。根据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华为下降15名,首次跌出百强,位列111位;小米2022年排行226位,今年却下滑至360名,跌幅超过90位。
华为、小米排名下滑背后,是手机业务等增速放缓,拖累了总营收增长。
据调研机构IDC统计,由于消费需求疲软等原因,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已经连续多季度下滑,且暂无重回高增速轨道迹象。今年第一季度,小米总营收仅实现595亿元,同比下降18.9%,环比下降9.9%。而这正是受到了手机、IoT业务分别下滑23.6%和13.6%的影响。
在PC领域,今年全球主要厂商联想、戴尔、惠普在500强中的排名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像这样的“不景气”也传导到了AMD、英特尔等产业链上游企业。
“整体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还是充满了不确定性。”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表示,随着iPhone15的上市,第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有望进入到明显恢复的趋势,但反弹力度可能也会低于之前的预期。而PC及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前景也同样充满未知数。
同样陷入深度调整期的还有家电行业。如三星、索尼、日立、LG、松下、美的、三菱电机、海尔智家等大家熟悉的家电科技产业巨头,排名都出现下滑。
国内家电科技企业只有美的和海尔智家入围世界500强榜单,而此前4年连续进入榜单的格力则首次落榜。
家电科技企业排位集体下滑的背后,是去年以来,家电科技产业遭遇挑战。譬如,显示产业的周期性低谷,令家电科技企业龙头旗下的显示产业板块,出现增长乏力甚至亏损,与此同时,在消费电子中的家庭智能终端上,在多种家电产品类别上,都出现销售疲软的情况。
互联网企业方面,今年上榜的公司增至8家,中美各占一半,分别是亚马逊、Alphabet、京东、阿里巴巴、MetaPlatforms、腾讯、美团和Uber,其中美团和Uber均是首次上榜《财富》世界500强。
值得注意的是,前6家互联网公司,除Alphabet保持不变外,今年在榜单上的名次均有下滑,在中国互联网企业中,排名最高的是京东,从去年的46位下滑至今年的52位,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从去年的55位、第121位下滑至今年的68位、147位,榜单“新人”美团则位居467位。
对比发现,互联网企业迎7年来的拐点:从2016年京东首次上榜以来,所有上榜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排名都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而在2023年,4家上榜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排名首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随着人口红利的见顶和竞争的加剧,互联网企业也在自我革新和调整。以腾讯为例,在提出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后,正努力摆脱以游戏收入为主的企业营收结构;阿里巴巴更是进行了创办24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变革,启动“1+6+N”改革。这些大动筋骨的变动,无疑在短期内对互联网头部企业产生一定影响。
但正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所说,“不拥抱变化就会变得僵化,不改变自身就会被时代打败”,站在时代发展前沿的互联网公司,如今正在用短期的阵痛换取更大的发展动能。
新与旧:头部整车企业位次下滑,新能源“换道超车”
《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汽车与零部件依然是上榜“大户”,共34家入围,其中中国车企7家,零部件企业2家。
总体来看,全球上榜共24家整车企业,除了今年新上榜的戴姆勒卡车控股股份公司,13家整车企业位次有所上升,其余整车企业位次都在下滑,尤其对于排位靠前的头部企业来说,下滑竟成为大势。
车企中的前三大众、丰田、Stellantis分别下滑了7、6、2个位次,梅赛德斯-奔驰下滑9个位次被位次上升的福特超越,再往后,位次上升的通用超过了略有下滑的宝马、本田。
也是在这样的节奏里,中国车企如上汽、一汽,出现了16、52的位次下滑,东风、北汽也分别下滑66、31个位次,位次上升的只有广汽、比亚迪和吉利,分别上升21、224、4个位次,今年位列第165、第212和第225。
从全球来看,车企中比亚迪和特斯拉分别上升了224和90个位次,逆势上扬趋势明显,两个在新能源汽车时代风云一时的大佬取得这样的成果不是偶然,它深刻揭示了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变革——具备先发优势者正在领跑新增长点,面向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对所有企业提出考验。
李志颖 摄
如果从实际利润情况来看,更能直观体会到汽车行业强弱地位的变化。全球除新上榜企业的23家整车企业中,营收同比正增长的企业有14家,但净利润同比正增长的仅9家,大众、丰田、福特、奔驰、本田等位次靠前的跨国车企净利润都在下滑,中国车企除一汽、广汽和比亚迪之外净利润也呈现同比下降。
净利润的下滑,意味着行业发展承压,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之战正在展开。也是在这一大变局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了两匹黑马。2022年,比亚迪销售收入达到630亿美元,从2021年的排行榜第436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212位,是排名提升最多的中国企业,而宁德时代以488亿美元的销售收入第一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排名就达到第292位。《财富》杂志将主要原因总结为“中国企业实现新能源车技术创新与突破”。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核心特征是自主创新能力极强。在电动化创新中,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获得了超强发展态势。自主发展核心是从汽车转到电动车,电动化转型转变了技术结构、专利结构,使我们的自主品牌在‘换道超车’方面获得了巨大的优势。”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比亚迪与宁德时代的增长并非偶然,全球汽车市场正在进行电动化转型,这给中国汽车上下游企业提供发展契机,从整车企业到电池企业,中国品牌正逐渐壮大。
目前,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第一,其泰国工厂已正式动工,宁德时代在德国的第一座电池工厂已经竣工,未来将向宝马等公司提供电池。随着两匹头部黑马跑向全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逆境中冲出重围,“换道超车”打开机遇,头部企业正缩小与传统汽车巨头的差距,有望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变与不变:房地产“老面孔”在榜,变换了位置
没有新军,没有掉队,这是房地产在2023年《财富》世界五百强榜单中的表现:入围者仍是万科(173)、中国保利(191)、绿地(205)、碧桂园(206)、龙湖(402)5家企业。
绿地已是连续12年入围,保利、万科和碧桂园分别在2015、2016和2017年入榜,此后也从未下榜,即便是入围榜单年限最短的龙湖,也已是连续3年在榜。若把以房地产开发为重点业务的招商局(招商蛇口)、中国华润(华润置地)、中国建筑(中海)、厦门建发等算在内,涉房地产业务的企业仍是世界500强榜单中不可忽视的存在。
5家企业的排名发生了些许变化。万科进步了10名,并且取代绿地,成为房地产行业排位最高的企业,龙湖也提升了10个位次。两家企业在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的周期内仍取得了营收的正向增长,反映出它们依靠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持了强大定力。
但其余三家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步,其中绿地和碧桂园分别下降80、68个位次,从100+区间降至200+区间,两家房企在2022年的营收同比缩水幅度均在20%以上。
2022年以来,在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以及稳市场、稳预期、保民生、保交付的措施指引下,5家房企同样有所作为。根据企业和机构数据整理发现,碧桂园、万科、绿地及中国保利旗下的保利发展,今年上半年交付套数均在10万套以上,最高的碧桂园达到27.8万套。龙湖实现了6.2万套的交付,同样位居前列。
在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和政策调整风向的指引下,优质房企立足稳市场、稳预期、保民生、保交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总要求,保障自身稳定,同时不断拓新赛道,在广阔的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上寻找机会,在全新的领域探索新机。
经过多年摸索,万科在新领域的业务开拓已有初步成效,物业、物流、长租公寓、商业等经营服务业务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碧桂园在力主保交楼的同时,持续大力投入建筑机器人的自主研发,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大潮,向高科技综合性企业转型,这背后是碧桂园对于“第二增长曲线”的考量,希望通过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绿地和龙湖同样有所建树,前者已形成以房地产、基建为主要产业,金融、能源、消费等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经营格局,后者通过构建开发、运营、服务三大业务板块,有效抵御了周期波动的风险。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凌晖此前曾指出,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企稳态势。如今2023年已经过半,近期,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住建部、发改委、央行等国家部委发声,再到北上广深等地积极响应,房地产市场迎来密集的政策利好信号,政策“工具箱”即将充分发挥作用。
对于房企而言,不论是否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大家面临的挑战仍将长期存在,只有走健康发展的道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撰稿】南方+记者 郜小平 姚翀 葛政涵 魏泓泉 拱千舒 叶丹 许蕾
【统筹】郜小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