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今秀丨20多道工序!他们藏身闹市,为古籍焕发新生

广州越秀发布
+订阅

镊子、毛笔、排刷、喷壶、针线……

这些再寻常不过的小工具

在他们手里却如同手术刀一般

给残损的书页带来生命力

日复一日埋首故纸

看似枯燥,却让时光沉淀

让历史活化,让古籍新生

他们就是古籍修复师

走进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的

古籍修复室

安静得似乎走进了另外一个时空

每个人都凝神静气,怡然自若

这里似乎是他们用手里的剪子

从久远的古代剪出来的一段时光

裱台上铺着一张巨大的拓片

有很多虫蛀的痕迹

古籍修复师彭道友光

把这张拓片铺平整就花了不少时间

需要揭起纸屑把碎片一一拼好

“这么大的一张需要四个同事同时开工,进度还得保持一致。”

修旧如旧,再现古籍“风华正茂”

北魏贾思勰在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书有毁裂,郦方纸而补者,率皆挛拳,瘢疮硬厚。瘢疮于书有损。裂薄纸如薤(音械)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这是文献中有关古籍修复的最早记录,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彭道友在修复拓片

《装潢志》中说,“古籍重装如病延医。”彭道友就形容自己和同行是“古籍医生”,每天为不同程度受损的古籍“做手术”。“不遇良工,宁存故物。”也就是说,如果遇不到好的修复师,宁可保存破损的原貌,等候良工。

这也正说明了,古籍修复对手艺、经验和判断力的要求非常高。修复古籍一个特别的做法是“补破不补字”,这是为了减少对古籍载体的损伤,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对古籍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不能随意“做加法”。

经过繁琐细致的工序,在古籍修复师手里,残破的古籍再现出当年“风华正茂”的模样,这样保存起来,“起码让后代能看到它们曾经存在的模样。”彭道友认为这就是古籍修复的一个意义。

工作中的古籍修复师

20多道工序,精进手艺亦修炼内心

古籍修复到底有多繁琐?

彭道友介绍

一本残损的古籍从开始修复

到最后修好入库

大致要经过20多道工序

修补的过程比绣花还精细,必须平心静气。“虽然天复一天似乎在重复一样的工作,但这个过程时间把人完全浸润其中,让人特别专注。我们没有人会去刷手机,因为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心思。”

古籍修复过程就是一个有着自身独特节奏的一件事。彭道友从2005年就来到省立中山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一干十几年,非常喜欢和享受这个工作。“慢工出细活。我们这里每个人都脾气很好。修复古籍对人真是全身心的修炼。”

“我们这个行业是无法被AI替代的”

修复室内,一位年轻的修复师

一直在水池边低头俯身

一遍遍用温水冲两页古籍

用小镊子一点点地揭开纸张

手法轻巧,不徐不疾

年轻的脸上散发着专注的光芒

古籍受损固然不幸,然而幸运的是

这些古籍遇到

始终在传承的一代代“良医”

在他们的妙手下

时光流转,故纸愈生香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董俊毅

校对:曹玥

责编:翟晓雪

编审:詹苹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