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房有关!央行最新发声,为何用了这两个字?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近期,央行多次释放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信号。

在8月1日召开的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会议上,“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这一新提法引发关注。会上同时指出,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在8月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务税务总局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指导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

为什么是“指导”?存量房贷利率会降吗?这一发声背后有何考量?

从“支持鼓励”到“指导”

早前在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关于存量房贷利率的表态,曾刷屏房贷一族的朋友圈。

邹澜在发布会上表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我们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与借款人自主协商变更合同约定,或者是新发放贷款置换原来的存量贷款。”这一说法被理解为回应社会关切,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和鼓励。

从“支持和鼓励”,到如今的“指导调整”,具体表述的变化显示出一种递进。有研究机构认为,这意味着关于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政策导向更为明确,从“调不调”进入“怎么调”。

所谓“存量个人住房贷款”,指的就是已经发放、正在偿还的贷款。对于已经购房正在月供的群体而言,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直接关系到月供利息的高低。

过去几年,为了遏制投机炒房行为,国家采取了上浮较低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等相关措施,存量房贷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随着时间变化,存量房贷也在发生变化。

根据央行上周发布的2023年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数据,二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38.6万亿元,同比下降0.7%,增速比上年末低1.9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连续两个季度同比减少,是历史首次。

这些钱上哪去了?许多人选择了“提前还贷”。

专家分析,一方面,从今年年初开始,各地商业银行陆续调降了新增住房贷款利率,但存量房贷仍维持着高利率水平,较高利息成本,成为部分购房者的负担;另一方面,部分贷款品种利率已明显低于一些存量房贷利率,随着金融资产回报率整体有所降低,提前还贷变得更加“划算”。

但对银行来说,对大规模的集中还贷则有些应对吃力。不少购房者反馈,向银行申请提前还贷,不仅要排队,有的还得找关系。“银行显然不希望客户提前还款。”有个贷经理直言,贷款是银行的资产,肯定是越优良、期限越长、利率越高越好,而房贷因为有抵押品、还款期限长且稳定,不容易发生风险,所以对银行而言属于优质的资产。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呼声一直未断。“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能够降低月供收入比,居民月供负担下降,对收入的挤压就会减少。”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这既有助于通过降压缓解心理预期,也有利于提升其他方面的消费。根据截至今年6月末数据测算,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将释放居民资金约350亿元-1900亿元。

银行在“观望”什么?

央行连续释放信号,部分银行也传出了具体落地的消息。有媒体报道显示,兴业银行广州分行针对存量按揭客户采取了1年期的利率优惠券,目前正在开展小范围试点。

但更多银行选择观望,表现相对谨慎。日前,10多家广东地区主流银行中,部分银行表示已就存量房利率调整开展调研和需求收集,“待监管部门进一步政策指导后再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

“指导”,或许更多因为个人住房贷款利率调整的路径尚未清晰。

李宇嘉认为,从“支持和鼓励”到“指导调整”,其实内涵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然是指导作用,央行作为行政管理部门,不会违反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强制商业银行去存量房贷降利率。

财通证券研报认为,利率统一下调的可能性不大,各地存量按揭利率水平和实施政策差异较大,存量按揭利率下调更可能采取自主协商而非统一执行的方式。

有人指出,商业银行对下调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跟进可能存在“动力不足”。贷款利息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一旦存量房贷利率调降,是否会对银行造成压力?

这可能是一把“双刃剑”。专家表示,存量按揭利率下调主要从净息差层面对银行经营形成压力,但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会被对冲。实际调整后,将缓解提前还贷现象,按揭贷款是银行优质高收益的资产,维持按揭贷款规模稳定有助于保持银行利润增长和资产质量稳健。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总经理曹晶晶预计,未来将有商业银行逐步落地相关政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若有银行开始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或通过转按揭方式争取客户,那么也将推动更多银行采取相关举措。

房地产,走向何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央行有关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表述,除了“指导”外,还有“依法”和“有序”两个关键词。

在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这两个关键词至关重要,是调整存量房贷的基本原则。“从依法的角度看,主要是要从合同规定以及信贷工作等角度进行。而从有序的角度看,主要是指此类工作调整涉及方方面面,更要设定好机制,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即要协调好各方利益。”

住建部部长倪虹曾用“牵一发而动全身”来形容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的走向,亦会对金融和信贷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专家指出,央行的表态意味着政策顺应民意,顺应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背景,但要避免无序竞争造成市场预期发生大幅度波动,恶化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影响金融机构支持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公共金融。

2023年以来,房地产逐步向常态化回归,市场总体呈现企稳态势,但销售压力仍在,偿债压力仍存。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就曾表示,市场短期有压力,合理需求没得到释放,成交也没达到合理水平,短期信心还需要进一步重建。

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直是房地产领域的重中之重。

近几周来,房地产市场不断传出政策优化调整的风声,其中围绕住房信贷方面,住建部已经提出“认房不用认贷”和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而此次央行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了信贷层面的支持。

“目前,房地产供需、居民预期和行为、开发商的行为等等,都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李宇嘉认为,相关政策应关注房价的大幅波动,从增量转到存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来满足居民需求。

【撰文】话题研究员 葛政涵 朱丹

【统筹】张西陆 丁晓然 冯善书

编辑 朱丹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