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北部生态圈咋建?两年“活化”三水大南山生态公益林场

南方+ 记者

加快佛山北部生态圈建设,三水在发力。4日记者走访“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大南山生态公益林场,获悉当地计划利用两年时间,通过森林抚育、生态产业和自然教育等建设,将生态公益林场打造为高标准的自然教育基地、高颜值的生态圈。

近日三水区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将推进绿美三水“八大行动”,即通过厚植绿美灵动的生态底蕴,深拓绿色低碳的综合效益两大工程 ,打造绿韵现代水都、魅力湾区之源。

大南山生态公益林场。佛山市自然资源局三水分局提供

大南山生态公益林场。佛山市自然资源局三水分局提供

“森林提质+林下经济”同步走

近7000亩植被环绕在大南山水库周边,大灵猫、小灵猫等国家级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在此栖息……位于三水区西北部的大南山生态公益林场山水相间,动植物资源丰富。作为佛山市唯一位于北回归线上的山地及森林,该林场享有“岭南物种宝库”美誉。       

“今年已开展4场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还打造了企业林、家庭林,但是我们还需要继续提升,设定230亩的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大南山生态公益林场场长谢晓波表示,将通过林分优化为林场添绿增彩,比如重点依托大南山水库周边的生态区域,采用“先清理后种植”的方式间种乌桕、枫树等有色彩树种。“原来树种有些单一,现在添加应季的树种,到不同季节就会为森林增加其他颜色。”

除了提升森林品质外,大南山生态公益林场还希望拓宽生态林业,玩转“林下经济”。

谢晓波介绍说,未来会发挥林场独有的地理优势,会结合林场地形地貌和自身实际,持续探索发展蜂蜜、金花茶、金线莲、石斛等优良品种资源的林下种植业,统筹推进林下产品采集、发展、包装等一系列产业链,发展林下经济。

此外林场苗圃基地还准备培育大量乡土苗木,如香樟、铁冬青、金丝熊猫、荷木、落羽杉、山杜英、枫香等,通过送苗下乡方式,为三水区公益性森林碳汇工程、乡村绿化、植树造林等项目提供保障,全力推动“绿美三水”扩绿工作。今年林场共提供用苗约6000株、送苗下乡服务近20次。

构建“一心、二园、三径、三场”自然生态圈

作为佛山北部绿色“屏障”,大南山生态公益林场拟完成“一心、二园、三径、三场”自然教育基地,用大自然创造最好的教育课堂。

按计划, 林场的“一心”为1个室内展示中心,“二园”为茶花园和珍稀植物园2个主题植物科普园,“三径”为3条自然主题小径,“三场”为3个户外场所。

比如以植树节、爱鸟周、森林防火宣传月等为契机,吸引爱好者、小朋友等不同的群体进入林场了解相关常识。同时以进校园,进村居等方式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并以线上公众号的方式,定期发送相关业务科普知识或活动宣教图片视频,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

值得关注的是,大南山生态公益林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得较好。根据最新的2013年调查报告,大南山生态公益林场共有627种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5种,国家级一级重点保护物种有3种,这些都成为未来林场举办高水平研学活动基础。

“比如林区里的豹猫数量就有上升,现在我们在林区内放置13部红外监测相机,重点监测调查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定期对相机内数据进行回收、统计、分析,为野生动物保护增强科学性,拍摄的视频还可以作为研学课程内容。”谢晓波指出,野生动物保护提升了林场生物多样性,为此林场对野生动物活动频繁的重点地域开展巡查,搜索并清除外来人员设置的捕猎装置,对发现病虫害的植物进行上报,处理。另外就是定期清理打捞水库水面杂物、漂浮物,改善水库水环境。    

大南山生态公益林场相关信息:

林场总面积近7000亩,森林覆盖率近95%,重点实施森林质量提升、义务植树、自然教育、森林步道等区域面积超过500亩。

南方+记者 尹辅华 

通讯员 王娟 

编辑 黄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