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大学生“进厂”!稳就业增添新动能

广东人社
+订阅

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去年增长82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民生福祉、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未来。

越逼越紧的就业压力下,广东似乎找到了新方向:不少大学生开始青睐工厂,程序员离开“大厂”进工厂。这些新生代的人才“进厂”,不再简单地进行流水线操作,而是从事技术型工种。技术,成了产业发展竞技场上的关键词。

大学生“进厂”上班的新热潮

一直以来,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压舱石”,占就业人口高达18.1%,是吸纳就业的主阵地之一。目前,广东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85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31万人,占比达34.1%,这是支撑制造业大省的最大底气。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协助求职者与制造业岗位对接,掀起了大学生“进厂”上班的新热潮。

随着现代工厂的发展,新生代“进厂”并不意味着是真正的“打螺丝”,而是从事行政、财务、工程师、技术员等工种。

作为国内汽车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比亚迪积极响应国家稳就业政策,2023年校招总人数达到了3.18万人,其中硕士和博士的整体占比达到61.3%。据介绍,比亚迪今年校招的3万多人将有80.8%的人员投入研发工作。除比亚迪外,广东其他制造业企业也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成为大批青年人才就业的目的地。

“进厂”人的心声

在万宝冰箱的生产车间,“00后”谭康身穿深蓝色工作服,正在岗位上和同事有条不紊地配合操作,俨然已经是一名成熟的产业工人。“之前在湖南一家技术学校读书,毕业之后就来到了万宝冰箱,现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在注塑车间上下模操作。”谭康表示,在“进厂”之前并没有太多的考虑,更多是想在毕业找工作时找到“一份比较不错的工作”。

顾子悠今年28岁,是广汽埃安电池车间的一名设备技术员,入职刚满两年。在他看来,到生产一线进行工作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直接接触到车辆生产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电池包生产的相关内容,还有助于我们第一时间去了解车间生产过程中对于设备的使用需求。”

卢思宇也是一名技术员。今年25岁的他,在去年2月份加入了广东燕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工作内容包括车间生产维护、工艺参数调试、日常生产工作安排、跨部门沟通协调等。“在大家认知里,燕塘乳业是个传统食品生产企业,但其实已经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数智互联的先进制造平台,相信我的专业知识能在这里得到好的发挥。”他说。

为推动更多新生代进入制造业,今年4月,广东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支持制造业大企业、大项目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定向招聘、组团招聘等方式,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线观察

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建立的中德西门子技术(中国)国际学院,一堂实操课正在进行,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老师一边讲解,学生一边上手操作。

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贯穿在这所学校的办学全过程,该校与包括西门子等16家世界500强在内的300多家国内外名企建立了“广东省机械技能联盟”,形成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而合作企业则每年向学院提供超过1.7万个就业岗位。

制造业仍是主要就业方向

制造业天地广阔,新生代大有可为。

从历史的维度看,年轻人“进厂”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改革开放时期,广东一批制造企业飞速崛起,不少年轻人纷纷投身制造浪潮,“孔雀东南飞”一时成为佳话,造就不少“时势英雄”、能工巧匠,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

正在万宝冰箱生产线上工作的青年技工

而在当下,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年人主要就业方向为制造业21%、批发零售18%、住宿餐饮9%、教育7%、建筑6%、居民服务6%。也就是说,制造业仍然是青年就业的主要方向。

“大学生要有好心态,不一定要坐办公室,在一线也能发挥才干。”谈及就业观念,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不同领域都有不同的人才标杆,在制造业一线磨炼技能,也能提升价值。

随着新技术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职业、新技能不断涌现,为就业创业提供机遇,这也意味着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前存在的结构性就业难,其实是人才培养的结构和社会需求的脱节。”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

从教育抓起,一系列推动新生代投身制造业的行动也在提速。今年5月1日起,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施行,职业本科、“职教高考”制度正在加快建立。

“职业本科顺应了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和层次高移的需求,同时打破了职业教育纵向发展的天花板,突出了类型特色。”熊丙奇认为,大学生进工厂支持制造业发展,有利于培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有利于提高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这种职业选择应该鼓励。

“进厂”并不是终点

如何吸引年轻人进厂?万宝冰箱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想方设法,让年轻人在工厂里有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在职业发展、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薪酬待遇等各个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不能把他们当成工具人或生产机器。

实际上,随着广东制造业不断向高质量跃升,“进厂”的就业环境早已发生变化。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岗位越来越被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所取代,进而对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线观察

六月盛夏,高温难耐。但在格兰仕中山基地却几乎见不到工人汗流浃背的窘况。去年5月,格兰仕中山基地宣布6万平方米智能制造车间完成恒温恒湿升级改造,一期总投入几千万,覆盖近70条智能制造生产装配线,改善一线生产员工工作环境。

“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是吸引员工、留住人才的关键。比如说住宿、伙食和岗位现场环境等,在很多察觉不到的地方都是企业为员工关怀付出的努力。”格兰仕集团培训中心负责人范鑫主要从事人员招聘和员工培训工作,对如何引才留才有一套见解。

记者采访发现,今年以来,业内认可度较高的理工类高校,就业形势依然向好。理工类学生对于投身制造业,热情也空前高涨。

“珠三角机械与汽车产业规模较大,企业较多,学院无论在专业实力还是校友基础方面,优势都比较明显。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国内制造业五百强企业和珠三角的高端现代制造业企业为主。”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叶军峰表示,学校从低年级就开始为同学做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邀请业内知名校友回校做讲座,针对毕业生也会进行就业指导。

东莞凭借产业优势,也受到高校毕业生欢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大学生向东莞用人单位投递简历数量同比增长294%,增幅居全国之首。

事实上,对于年轻人来说,“进厂”并不是终点,更应该是腾飞的起点。靠双手、靠劳动、靠技术,才是驰骋职场的底气。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