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凌晨1时33分,在延误了近5个小时后,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医生王义烔乘坐的北京至深圳的航班终于抵达目的地。
这一路虽然辛苦,但收获满满。7月29日至30日,王义烔赶赴北京参加了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组织召开的中国叙事医学大会,并在会上作关于“中国叙事医学实践的优势与阻力”的主题分享。
“叙事医学”这一概念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科学教授丽塔·卡伦在2001年首次提出的。她指出,叙事医学是由具有叙事能力的临床工作者所实践的医学,而叙事能力又是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故事感动的能力。
2011年,南方医科大学杨晓霖教授首次在国内引入叙事医学的理念,这一年被称作“中国叙事医学元年”。杨晓霖指出,中国叙事医学以提升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为目的,通过提升大健康语境下的各大生命主体,包括医护患、患者家属和普通民众的叙事素养,构建多维度的和谐健康人际叙事关系,让叙事在医院管理与文化传承、在医护职业认同与职业成长、在医院与科室叙事生态构建、在疾病诊断和照护、在人际沟通与危机化解、在心身调节与健康管理、在生老病死认知教育、在健康传播与疾病科普、在安宁疗护和哀伤辅导等方面发挥积极动态作用的临床医学人文和护理实践落地模式。
2021年起,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多次组织医务人员外出学习、院内培训、举办叙事个案比赛等,不断提升医务人员叙事能力和素养,为医院叙事医学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5月12日,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在南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部教授、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创始人杨晓霖指导下,正式成立“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以此提高医务人员的叙事素养,建设更加良好的医院叙事生态,促进人文医院建设,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只有听得懂他人的疾苦故事,才能开始思考如何解除他人的苦痛。”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副院长、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负责人范雪金表示,医生在看病时不单单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变化及其病理机制,还要关注患者心里怎么想、生活状况如何以及家属是什么样的反应等等。
可以说,叙事医学为医护人员打开了一扇窗,让医护人员应用关注、再现和归属与患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既是职业的技能,更是执业的情怀。
受邀参加中国叙事医学大会,并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叙事医学专家学者、医院管理者、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及社会公益人士作主题分享,是对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生命健康叙事分享中心努力的肯定。
王义烔说,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构建中国叙事体系,民众的生命健康故事、患者的病痛经历故事、医者的职业成长故事也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讲好这些故事,就要构建中国叙事医学体系。
叙事医学发展前景广阔,不过,中国发展叙事医学,需要多方联动,才可能做实做好。“大医院、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患者家属,需要形成命运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同时,每个科室需要发挥专科特色,在叙事医学践行中扮演各自重要的角色,比如儿科、疼痛科、肿瘤科、老年科和安宁疗护科等,都能提供特有的诊疗服务,为病痛的治疗带来更加积极的作用。”
王义烔强调,在推广和发展叙事医学的过程中,不能纸上谈兵,不能忽视叙事医学实践中最直接的主体是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患者家属。他认为,当前,在推行叙事医学落地的过程中,仍在存在一些矛盾点和痛点。
“有些单位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人手不足,普遍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而且还有许多医护人员对叙事医学缺乏了解;有些单位的管理者重业务轻人文,医院缺乏人文氛围,没有形成良好的叙事生态。”
如何更好地建设人文医院、人文科室?
他建议,国家广泛做好健康宣教和科普,提高国民的预防、保健和心理素质,提高叙事素养,在病痛诊疗过程中,患者可以为医护提供更细致的诊疗依据,倾诉内心需求,更好配合治疗。
同时,医院要不断优化制度和环境,关心关爱一线医护人员,在待遇、生育、晋升、合理作息等方面,要有足够的暖心政策倾斜一线人员,给医护人员腾出足够多的时间来关注患者、倾听患者,实现医患共情。
“医务人员见证与化解患者的苦难,将其化作故事娓娓道来,以不同渠道形式传递医务人员对生命和医学的思考,一定能让医学更有温度,也让医学人文回归临床。”王义烔对此充满信心。
转自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汪万里、陈治家
编辑/洪曼霞
校对/叶玉翠
审核/林序文
审签/杨伟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