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倡导健康饮食方式,在中国营养学会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下,广东省营养学会牵头并组织专家制订了《岭南膳食模式》,并于2023年7月30日在广州隆重发布。这是全国首个成文发布的区域性膳食模式。
在推广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广东省营养学会专家组通过总结岭南地区居民传统的饮食特点,并结合现代循证营养健康证据,凝练出了涵盖八条特征的《岭南膳食模式》,是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
解读《岭南膳食模式》第1条
食材广博,搭配合理
凌文华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长
岭南地处亚热带,充足的阳光雨露为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蔬菜水果的种植、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此外,地处沿海以及水网丰富,水产业和种植业十分发达。再加之广州自古商贸发达,外来食品丰富使得岭南具有广博的植物和动物性食材。
岭南膳食文化有良好的兼容性,人们一日三餐的谷类薯类、新鲜水果、蔬菜和菌藻、鱼肉禽蛋奶、以及豆类和坚果等食物的大类品种齐全,日均消费量物品可达十余种。此外,各类食物的搭配也较为合理。在各大类食物中,亚类比例也较均衡。宏量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为15%、35%和49%。上述食物总体上为岭南人群提供了较为均衡的营养。这种食物的多样性,有助于人体获得更为全面的营养和膳食成分,有利于促进岭南人群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研究也发现岭南膳食也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肿瘤的风险,以及多种慢病的风险,也符合我国及欧美膳食指南对食物多样性的推荐。
解读《岭南膳食模式》第2条
蔬菜足量,水果丰富
朱惠莲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广东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岭南地区四季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全年新鲜蔬菜供应充足,岭南特色水果不断。
岭南人称绿叶蔬菜为“青菜”,菜心、生菜、芥菜、油麦菜、空心菜等青菜餐餐必备。烹调时常以整条白灼或快炒,可避免营养素的流失。蔬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生素C、B2、叶酸、胡萝卜素、钾、钙、镁以及多种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改善肠道健康等多种健康效应。增加蔬菜摄入量,可降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代谢性疾病、肿瘤以及全因死亡的风险。
具有岭南特色的热带和亚热带水果,如香蕉、菠萝、芒果、龙眼、荔枝、杨桃等也是岭南居民重要的膳食特征。与蔬菜相比,水果不仅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具有独特的有机酸、芳香类物质以及更丰富的多种植物化学物如多酚类和类胡萝卜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炎、保护心脑血管以及抗肿瘤等健康效应。同时,其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有益于肠道健康。水果摄入量越高、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的发病风险以及全因死亡率越低。
解读《岭南膳食模式》第3条
水产充足、肉禽蛋奶适量
张彩霞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广东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岭南地区有发达的水系,水产资源丰富,很多沿海地区都有海鲜一条街。水产类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是维生素A和D的重要来源,钙、钾和镁含量丰富,维生素E、B1和B2、铁、锌和硒含量也较高;水产品是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食物来源。研究显示,增加鱼类摄入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各种恶性肿瘤如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和肺癌等的发生风险,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风险。
岭南素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白切鸡”、“广东烧鹅”、“潮州鹅肝”是著名的粤式美食,肉、蛋和奶供应也丰富,除了丰富的生鲜奶、水牛奶,还有姜撞奶和双皮奶等岭南特色风味奶。肉、禽、蛋、奶是人类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动物性食物,尤其是内脏和蛋黄,均含有较高的胆固醇,肉类和奶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内脏、肉类和禽类也含有较高的嘌呤。因此,适量摄入肉、禽、蛋、奶有益于健康,过量摄入会增加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及结直肠癌的风险。
解读《岭南膳食模式》第4条
杂豆常有 全谷坚果不缺
查龙应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广东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1)杂豆常有
杂豆是指除大豆以外其他豆类食物的总称。岭南地区民间长期以来有生产和消费杂豆的习惯。杂豆大约含有50%~60%的淀粉、20%的蛋白质和少量的脂肪,还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钙、铁、钾、镁等,可作为健康的主食补充或部分替代精制谷物。
(2)全谷坚果不缺
全谷物是保留了完整谷皮、糊粉层、胚乳及谷胚的谷物。岭南地区贸易发达,谷物种类齐全,虽然全谷物总体上消费量较低,但岭南膳食中不乏各种全谷物食品,如燕麦包、杂粮糕等。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磷、钾和镁,经常食用有益于保持健康体重,维护肠道健康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
岭南地区是我国坚果主要的生产加工地之一,广东坚果消费量占全国总体销量的11%。坚果除了作为休闲零食外,也被广泛用于粤菜以及各种粥和煲汤(如莲子、杏仁、白果等)。坚果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B族维生素、磷、钾、钙、镁、铁和锌等,适量摄入可以改善血脂、预防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解读《岭南膳食模式》第5条
饮食清鲜 少盐少油
陈裕明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广东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饮食崇尚清鲜,讲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清”是指的口味清淡,力求原滋原味。“鲜”是指的食材新鲜、味道鲜美,在烹调时讲究“清中求鲜,淡中取味”。岭南地区虽然调味品种类繁多,在大多数情况下却只用少量姜、葱、蒜和生抽,较少重油、重辣、大甜或大咸。这种烹调方式,既减少了油、盐和糖的摄入,也避免了深加工导致食物中的营养素的破坏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油和盐在烹调中必不可少,亦为健康所必需,但常因摄入过多而危害健康。广东人饮食清淡,油和盐的摄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过多盐的摄入,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因此,减盐对于控制血压、预防脑卒中至关重要。食用油可提供大量能量,过量食用容易诱发肥胖,增加2 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的
风险。粤菜偏好使用花生油,相较于动物油,花生油等植物油含有较高不饱和脂肪酸,这样有利于降低慢性病风险,维持生理健康。
解读《岭南膳食模式》第6条
喝茶多 饮酒少
陈超刚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临床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
广东省营养学会
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
(1)喝茶多
岭南各地普遍有浓厚的喝茶习惯。著名的潮州工夫茶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喝茶习俗。大多数广东餐厅均常备多种茶供客人选用。2022年数据显示,广东是我国茶叶消费 “第一”大省。岭南地区气温总体闷热,喝茶有利于补充水分。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及发酵茶所含的茶色素具有抗氧化、抗炎、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改善肠道菌群等有益效应。此外,茶叶中丰富的芳香物质赋予茶饮愉悦的口感及香味。研究显示,喝茶频率越高,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脑卒中风险、痴呆症以及部分癌症的发病风险越低。
(2)饮酒少
岭南人饮酒量少,宴席中一般不劝酒,践行了“若饮酒,应限量”的健康生活方式。在酒的种类上,广东人饮用烈性酒相对少。研究显示,酒精摄入量增加,与缺血性卒中,脑内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呈正关联。过量饮酒与多种疾病有关,增加痛风、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生风险。岭南人饮酒少的健康生活方式值得推广。
解读《岭南膳食模式》第7条
多蒸煮快炒 少煎炸腌制
马文君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营养科主任医师,
广东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岭南地区烹调方式讲究火候,尤以“蒸”和“快炒”为主,做出的菜肴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以“清、鲜、嫩、爽”为主。蒸菜是广东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式,快炒是粤菜烹调中最常用、最广泛的一种烹调方法。蒸菜时清淡少油,能减少食用油的摄入量。快炒的时间短,减少了食物中营养素的损失,还可以保持食物的原有色泽,也避免了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
岭南气候炎热,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历史传承中,居民普遍认为煎炸的食物“热气”重,不利于健康,因而较少选择煎炸的烹调方式,况且煎炸食物时,容易催生多环芳烃化合物、杂环胺等致癌物质,增加消化道肿瘤的患病风险。岭南地区物产丰富,食材广博,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新鲜食材,居民无需过多采用腌制的方式来保存食品,大大减少了食品腌制时可能产生的N-亚硝基化合物,降低了食品腌制带来的有害风险。
解读《岭南膳食模式》第8条
叹早茶 常煲汤 重食养
许斌
越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广东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广式早茶是岭南地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配茶的点心种类繁多,除虾饺、干蒸、烧卖等荤食外,还包括各式点心、肠粉、粥等,主食充足,搭配蔬菜,体现出“早餐要吃好”的理念;此外,饮早茶也是家人、朋友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可愉悦身心和促进健康。
粤菜文化的特点之一是“食不可无汤”。根据不同的季节加入不同的食材,长时间煲煮,称为 “老火靓汤”或“广府汤”。汤料讲究食药同源,其中既有丰富的动物性食物、也常用杂豆、根茎类和部分药食同源类的植物。汤水味美,促进食欲,汤渣食物多样,有利膳食平衡。
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它是以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煎熬而成的饮料。具有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不论盛夏隆冬,四时可服,广东凉茶已经列入国家级第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显示,凉茶具有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和降血压的功效。
我国传统医学文化根植于岭南人的日常饮食之中,其善于结合自身身体的情况及季候来选择食物。如闷热季节常用凉茶祛湿,炎热季节避免煎炸等“热气”的食物,冬季或体弱者避免“寒凉”性食物,不同季节善用不同食物以“滋补”身体。同时,在煲汤的汤料及其他食物上,亦常常使用药食同源类食材用以“调理健康”,践行了“食养是良医”的理念。
让我们一起推广岭南膳食模式,
健康生活从我做起!
来源:广东营养界
编辑:陈佳
责编:陈广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