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则“广深第二高铁”预计明年启动建设的消息,在“湾区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
前有港珠澳大桥,后有深中通道,再加上南珠(中)城际、“广深第二高铁”……大湾区城市群的紧密相连,将汇聚成怎样强大的发展势能,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
一花独放不是春。珠三角这片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群星闪耀”,也只有跳脱出单一的城市看整体,透视经济运行现状背后的新趋势,方能发现制胜未来之道。
7月中下旬,珠三角九市上半年经济数据陆续发布。在这份“期中答卷”中,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也要正视挑战;既要注重产业的厚积薄发,也要瞄准关键环节发力。
今年是中国经济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的关键一年。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是,全球经济增长低迷,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外向型特征明显的广东首当其冲。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指出,广东经济当前正处于由逐步复苏向常态化增长转换的关键时期。
上半年,珠三角九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51203.0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年增量近3000亿元,增速高于全省;占全省比重为81.4%,与2022年相比略有提高。这说明,珠三角九市作为整体不但抗住了各种困难的冲击,稳住了经济大盘,而且对广东这一经济大省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大。
数据的波动并不影响长久以来沉淀的城市影响力。进入2023年“下半场”,还需要珠三角城市更加磨韧性、炼实力、再为未来谋势,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纵深挺进。
看“高低”:谁抵住了冲击?
先看最受关注的经济总量与增速。在九座城市中,有五座城市的GDP增速跑赢全省。
其中,深圳成为执牛耳者。上半年深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97.60亿元,同比增长6.3%,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具体来看,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681.98亿元,同比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604.57亿元,同比增长7.2%。
紧随其后的中山和佛山,这两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在上半年分别实现了5.5%、5.2%的增速。
珠海、惠州的经济增速也表现不俗,增速均为5.1%。珠海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4+3”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增加值593.04亿元,增长9.4%,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7.4%。
与全省增速持平的江门,在规上工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同期。
在市场需求持续恢复、生产供给逐步好转、新旧动能有序转换的支撑下,广州经济运行逐月向好,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4130.69亿元,同比增长4.7%。比一季度提升2.9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广州经济延续回稳势头,但当前行业恢复不均衡现象仍较明显,需求端恢复快于供给端、服务业修复快于制造业。
纵览珠三角九城,不同地区增长态势有所分化,但也能够看到多项细分领域的表现可圈可点,上半年数据脱颖而出。
在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态势下,广深“双子星”在外贸领域表现亮眼。
广州上半外贸进出口总值5450.1亿元,跑出8.8%的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1.1个百分点;深圳进出口总额16763.68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出口增长14.4%。
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撬动作用,在珠三角显现。
上半年佛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2.69亿元,同比增长7.2%,尤其是现代产业增势良好,先进制造业增长8.4%;
珠海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4+3”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完成增加值593.04亿元,增长9.4%,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7.4%。
在全省“大招商、招大商”的号召下,珠三角城市“组团”向企业抛出橄榄枝。
今年年初,江门把招商引资定为“一把手”工程,如今初见成效,上半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2.45亿元,同比增长81.1%,其中制造业是吸引外资的主阵地,占比达到87.0%;
截至6月底,肇庆新引进产业项目253个、计划投资总额624.3亿元,引进项目属高新技术企业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投资项目占比超50%。
值得一提的是,与一季度相比,多座城市的主要指标增速拉大,有五座城市的GDP半年增速高于一季度增速。
广州从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8%增长为半年的4.7%,惠州的外贸进出口总值也扭转负增长态势,增速由一季度的-1.4%提高为1.7%。
走出工业负增长波动的中山,更是下大力气开展工业生产,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0.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7.7个百分点。
工业数据回暖与中山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工改”攻坚战紧密相关。截至目前,通过“工改”,中山已整理超过2.2万亩产业空间。
工业的带动下,中山GDP的增速从去年的0.5%,冲到今年上半年的5.5%,这是中山经济增长重回正轨的宝贵信号。
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所言,尽管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压力,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也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也没有改变。
“随着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向好。”付凌晖对全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同样也契合了珠三角上半年经济发展态势。
看“冷热”:数据背后的动能之变
“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到5.5%,超过了年初设定的5%左右的预测目标,其中消费作出了重要贡献。”7月31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介绍。
消费热,珠三角消费更热。从上半年数据来看,消费市场的强势回暖,成为拉动珠三角城市经济增长“跑得最欢”的一驾马车。
爱“搞钱”的深圳人也爱花钱,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跑出11.5%的增速;各类促销优惠政策叠加下,广州新能源汽车零售额上半年增长了37.5%,比一季度提高18.9个百分点;肇庆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4.8个百分点……
随着国家发改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的印发实施,以及省、市相关促消费政策的落地,消费市场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潜力仍值得期待。
火热的不只是消费。杨新洪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制造业在广东既是“大头”更是“重头”,它每一个点可能撬动的经济增长率就可以达到0.3以上,必须紧紧抓住。
“抓住制造业”,成为珠三角城市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共同选择。而从各城市的表现来看,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经济数据的呈现上存在着一定程度“冷热不均”态势。
今年夏天,比亚迪的“强势招人”颇受关注,超3万名应届毕业生走进了比亚迪遍布全国的园区,他们之中有超过八成是研发人员。创新资源的汇聚,成为比亚迪跑出新能源车“全球销冠”的底气。科技动能加持下,深圳聚焦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生态,助推上半年实现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7%。
身为传统汽车强市的广州,今年也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铆足了劲,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1倍。但由于传统燃油车仍是全市汽车制造业中的主流,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下降2.8%,降幅比一季度收窄9.2个百分点。
7月26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宣布与小鹏汽车签订合作协议,并向小鹏汽车注资约7亿美元。这无疑是广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针“强心剂”。
与火热的消费、制造业相比,在外贸数据上“遇冷”的东莞,也正在积极寻求动能转变。
今年上半年,东莞市外贸进出口618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1.3%。增速放缓,既受到市场需求明显收缩和国际形势变化加剧的客观因素影响,也折射出新旧动能转换之迫切。
“东莞正面临着再一次转型升级的挑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三室副主任、副研究员李晓琳表示。
激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东莞的转型方向已然清晰。
7月25日,广东省政府在东莞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提出东莞要举全市之力稳住工业基本盘,坚持稳存量、拓增量、挖潜量并举,精准发力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再次明确省市联动再研究出台一批稳外贸措施,探索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带”等模式,全力稳定加工贸易份额,加快培育外贸新增长点,打造电子元器件等集散枢纽。
看“招式”:下半场,见分晓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作出重磅定调——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
高质量发展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不二法门”。扛住上半场、启程下半场,珠三角九市需要陆续拿出实招硬招、破解难题。
一是加大投资。从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平稳上扬的主要驱动力量。“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加大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推动着珠三角城市经济向形态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跨越。
以珠海为例,上半年工业投资占投资比重提升至36.1%,是近15年首次超过房地产投资。珠海还通过把握新能源、新型储能等产业赛道新机遇,以政策激励和强化招商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总投资超1000亿元的28个产业立柱项目加快落地,工业投资增长41.6%。
二是重仓实体。一流的城市,都在高调回归实体经济,将其放在经济发展的“C位”。“决胜”下半年,实体经济将继续成为珠三角各地市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角。
广州市委全会再一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佛山市委常委会会议明确,要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型储能、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医药健康等产业靶向招商,打造更多支柱产业。
肇庆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提到,要强化大抓工业工作导向,持续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主导+特色”产业集群,全力开展制造业项目建设“大会战”。
三是主动“出击”。不仅要引来项目,还要引来未来。在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涨背景下,开放的市场让珠三角在上半年“斩获”不少项目落地生根,促进区域强链补链延链。大项目的接连上马,为珠三角下半年的高质量发展攒足后劲。
江门今年提出了项目投资额超2000亿元、制造业占比不低于80%的年度招商目标,启动了“全员招商”模式。上半年,引进超亿元制造业项目185个,占引进项目的77%;计划投资额783亿元,占引进项目计划投资额的60.4%。
四是做大“蛋糕”。哪里有机遇,哪里就有珠三角城市的身影。对外,珠三角城市正借力“一带一路”、RCEP等政策利好,抵御全球市场经济下行危机;对内,九座城市间日益密切的“梦幻联动”,持续壮大珠三角的区域实力,虹吸来自全球的生产要素。
“开拓RCEP、‘一带一路’等新市场,正为广东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提质换挡’创造更大空间,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新天地。”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谢宝剑说。
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但也要看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珠三角城市要实现年初制定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还需要全力以赴稳经济、抓项目、促发展,为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作出贡献。
【采写】南方+记者 黄舒旻
【制图】张雅
【统筹】何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