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点灯人”:照亮青少年的未来

茂名网
+订阅

访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心身医学科负责人——罗艳

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常常面临着情绪波动、焦虑与压力等问题,甚至遭遇着心理疾病的困扰。然而,伴随着他们的身影,有一群默默关注着的心理疾病治疗医生,肩负起挑战与使命,助燃青少年心灵的明灯。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心身医学科负责人罗艳就是其中一位。

罗艳本科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临床医学系,进入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从事精神卫生专业20多年。她现任广东省精神分会焦虑障碍学组委员,茂名市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擅长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婚姻家庭问题的诊治。曾在《白求恩医学》《临床医学工程》《现代诊断与治疗》等知名杂志发表过多篇论文,并获评多项科研立项,连续10年被评为医院优秀工作者,连续4年被评为医院优秀医师,2021年获茂名市好医生提名奖。

心理疾病及早治疗可避免加重

目前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病房主要收治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与心理因素相关的轻型症状患者,其中,青少年是最大的病患群体。

据了解,青少年常常面临许多心理上的挑战和困扰,在这个阶段,他们正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受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家庭环境、网络环境等复杂社会环境影响,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干预和支持,青少年很容易引发心理健康疾病。

多年来,罗艳在治疗青少年心理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曾先后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及广州脑科医院进修学习,系统参加过认知行为治疗中高级培训班及家庭治疗培训班,多次参与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罗艳说,当发现青少年长时间情绪反常,并伴随有异常行为时,要及早干预。

“我感觉活着挺没意思的。”“割手不痛,看到身体留血反而觉得心里轻松些。”“我一和陌生人讲话就会很紧张。”“好像有东西在啃食我的身体,到处都很痛……”听到这样的描述,罗艳再熟悉不过,这些正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体现,也是青少年心理疾病的主要类型之一。

罗艳表示,抑郁和焦虑正在侵蚀青少年的健康。“轻型症状”只是相对于外在表现而言,因为缺乏较好的自我调整能力,实际上他们受到的心理痛苦远比表露出来的更痛苦。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有机会实现逆转痊愈的,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罗艳分析,“当孩子长时间出现性格反常,突然改变生活习惯,表现出过度内向、过度暴躁或其他情况,且伴有某些异常的行为时,家长应及早干预,这也许能避免加重孩子的心理疾病。”

救治孩子,要先破掉家长心里那堵墙

罗艳就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家庭不良的互动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父母对孩子患精神心理疾病后的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病情的预后。

曾经有一位父亲带着女儿到心理科门诊看病,其女儿有严重的强迫症,总是反复洗手,经常重复幻想一些奇怪的事情,并伴有严重的失眠问题。医生怀疑其患有其他心理疾病,开了相应的检查单给女孩作进一步检查。但是该父亲却不以为意,觉得女儿只是没睡好导致精神差,固执地要求医生简单开点调理的药就行。

在父亲与医生交涉间,女孩略带怨气地插了一句话:“医生你看,总是他在说,我都没机会说上话。”罗艳说,孩子知道自己的“不对劲”,有主动求医意向,但是家长就是不同意治疗。面对这种情况,罗艳不得不反复与家长沟通和科普,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危害,以支持医生作进一步的诊断治疗。

“要想给孩子治好病,就得先把家长心里那堵墙给破掉。”罗艳说,有些家长没意识到自己与孩子不良的沟通模式往往是引起孩子心理疾病的诱因,也因为他们的不理解、不相信,导致孩子病情加重。

心理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个体的需求,也要关注患者背后的家属和家庭,因为他们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罗艳认为,家长应该是兜底的角色,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跟孩子站在同一方位面对,这份负能量将会转化为正能量。通过与家属合作,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在患者康复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家庭的健康和和谐。

共情,使医生和孩子更接近

心身医学科病房里收治的青少年患者多为10岁至18岁,其中以11岁至15岁为主在青春期集中爆发心理问题。

“从心理层面成长来说,十几岁正是人格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他们虽是小孩,但也渴望被看见、受尊重,有平等对话的机会。”罗艳说,这恰恰是有机会跟孩子共情的部分,孩子得到情感反馈,能使彼此关系更接近。

令她印象深刻的案例中,曾遇到一位12岁患者小贾,父亲是湖北人,母亲是广东高州人,父母在东莞工作时认识结婚,小贾出生之后一直跟在父母身边,到上中学的年纪因为户籍问题不得不被送回到湖北老家读书、生活。从小生活在外地,他回到老家语言不通难以与同学交流,甚至被同学排挤,爷爷奶奶也不善于照顾小贾情感方面的问题。

面对突然的环境改变,小贾压抑的情绪无处倾诉,变得内向,拒绝与别人交流,逐步出现严重的自残自伤行为,母亲获悉情况后赶紧把他接回家乡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求诊。罗艳在初期心理辅导时,过程并不顺利,小贾不配合交流,睡眠不好,还反复抠自己未完全愈合的伤疤。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罗艳不断观察关注小贾的感受,关注他的情绪变化,对小贾的不愉快表示肯定的理解和支持,逐步引导孩子释放了压抑的情绪,慢慢吐露心声。当小贾舒缓了情绪后,也停止了自伤行为。

“这个案例很大部分因素是家庭关系引起的,小贾到陌生的地方觉得跟父母断裂了情感链接,没有安全感,才变得抑郁。”罗艳说,医生不仅要与患者共情,建立沟通关系,也要与家长建立治疗联盟,改变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模式,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给予孩子良好的康复环境。

如果说医生是重新点燃青少年心灵的使者,那么家庭和社会则是保护明灯不灭的重要护航者。罗艳说,作为一名心身医学科医生,看到这些青少年经过治疗调整重回学校,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她希望未来可以将治疗方案顺利延伸至学校,因为父母的爱和社会的接纳氛围才是滋养着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赖碧怡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莫积均

来源:茂名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