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 | 深汕如何向海而兴?听听专家怎么说

南方+ 记者

日前,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打造海上新广东,既是我省发挥发展优势、释放发展潜力、增加经济纵深、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国家经略海洋的必然要求。

今年上半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后简称《深圳海洋规划》),正式吹响了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号角。

南方+记者注意到,《深圳海洋规划》中多处涉及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东部海滨新区,海洋资源丰富,现代产业加速集聚。

根据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6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45.37亿元,同比增长3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

深汕该如何抓住机遇向海图强、向海而兴?

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区域与产业战略专家、广东省社科院燕雨林教授,他表示深汕作为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一环,应充分发挥岸线及土地空间优势,弥补深圳海洋空间短板,进一步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腹地空间支撑。尤其是要依托“海洋+产业”优势,奋力掘金深蓝,实现经济高质量倍增发展。

新使命

从《深圳海洋规划》透视向海而强的“深汕元素”

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滨海新区、产业新城、田园都市,如何落实“海洋强省”“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要求?

《深圳海洋规划》对深汕的“海洋使命”作了详细规划。

在总体思路定位方面,《深圳海洋规划》中提到,深圳将打造辐射全球的国际集装箱智慧化枢纽港,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强化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高质量供给,将深汕打造为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西翼、中翼、东翼“一体三翼”总体格局中的重要一翼,进一步加强多港区协同一体化发展。

在海洋资源利用方面,深圳将推进海上风电为主的绿色能源发电产业体系,高标准建设深汕红海湾海上风电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深远海智能化养殖,支持深水抗风廊网箱等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与投资建设,支持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及船队建设,支持深汕特别合作区深远海网箱基地建设。

在空间保障方面,深圳将打造“深惠汕”海洋产业发展走廊,构建深汕海洋天产业多元拓展区,重点布局临港产业、远洋渔业、滨海旅游业,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并重点布局小漠片区、鲘门片区,引导优势资源向两片区集中承载。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到,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深圳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过程中被赋予了全新使命。

而深汕作为深圳第“10+1”个区,未来将成为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板块和海洋产业多元拓展区。

新优势

深汕何以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外界关注的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何以助力深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有哪些优势?笔者采访业内专家梳理出三个方面。

首先,深汕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深圳市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海洋是极具开发前景的资源宝库,深汕特别合作区依海而生,有着较长的优质海岸线,较大面积的海域,连续干净的沙滩等珍贵海洋资源。而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最大的短板是海域面积相对较小,海岸线长度不够,对大型海洋产业空间承载力有限,因此深汕特别合作区可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充裕的土地空间支撑,为海洋事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相应的场所。

其次,深汕的港口优势将为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国际物流港自从运营以来,不断扩能提升,先后开通了“小漠港—上海”“小漠港—波斯湾”航线,为粤东地区打开了联通世界的重要窗口。作为深圳最年轻的码头,小漠国际物流港集装箱吞吐量在今年6月已突破10万标箱,进一步发挥了港口对产业发展的综合支撑作用,不断朝着实现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高质量供给目标推进,助力深圳形成西部、东部、深汕“一体三翼”的港区布局。

最后,产业发展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最有力的“底牌”。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规划建设始终坚持高起点、高质量的原则,突出海洋特色和创新驱动,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临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批初见成效的海洋渔业,塑造了一批以百安半岛为主的海滨旅游产业。作为深圳向东辐射的重要支点,深汕特别合作区正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努力实现海洋经济、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的有机融合,将深惠汕海岸线连成一片,助力打造“深惠汕”海洋产业发展走廊,发挥重要的链接作用。

新路径

发挥“海洋+产业”优势奋力掘金深蓝

一方面,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滨海新区,海洋资源丰富;另一方面,深汕也是产业新城,正加快打造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大项目目的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器、驱动器,着力构建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以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为辅的“一主三辅”现代产业体系。

“海洋+产业”将给深汕带来哪些想象空间?深汕又如何向海而强、向海而兴?

广东省区域与产业战略专家、广东省社科院燕雨林教授认为,深汕首先要加快小漠港建设,打造综合性国际物流枢纽港,支撑深圳形成“一体三翼”港口总体发展格局;其次,要发挥深汕岸线及土地空间优势,建设海洋综合试验场,强化装备测试功能,牵引支撑深圳打造海洋装备产业集群;第三,要加快推进海上风电示范工程在深汕落地建设,积极探索“海上风电+油气、海上风电+海水淡化、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新业态示范,支撑深圳打造更完善的绿色能源发电产业体系。

依托“海洋+产业”优势,深汕奋力掘金深蓝。

加快建设小漠港后方临港产业园、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升级改造鲘门与小漠渔港……2023年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倍增发展年,该区正加速推进海洋事业和临港产业的发展,积极承担起《深圳海洋规划》中的新使命,做好“两廊”中的“一廊”,四区中的“一区”,建设好“十一处海洋发展重点片区”中的“两处”,为深圳建设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贡献深汕力量!

燕雨林认为,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成功打造,也将为深汕带来更多机遇与发展。作为深圳重要功能板块和海洋产业多元拓展区,未来深汕将形成“深圳总部+深汕基地”“深圳研发+深汕转化”“深圳主体+深汕配套”“深圳工作+深汕生活”的海洋产业、创新协同体系,极大地带动深汕产业、资本、人才集聚,推动深汕打造产城一体、文旅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策划】凤飞伟

【统筹】陶清清

【撰文】赵玉


编辑 徐怀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