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止古籍,66岁的广州古籍书店有何宝贝?时长共4分01秒
越秀区北京路北段坐落着一家历史悠久、古韵悠扬的书店,它成立于1957年,是隶属于广州新华书店的专业书店,也是目前华南地区唯一一家古籍书店。作为华南地区颇有影响力的古籍图书专业店,古籍书店以经营博物馆的方式来经营书店,主动承担起民间“守艺人”的角色。
如今已逾66岁的它,经历多次修缮与进化,其本身就是一本承载历史文化的“古籍”。那么,这本“古籍”里究竟有何宝贝?
走进书店——就像翻开一本3D古书籍
闹市熙熙攘攘,书店古朴清幽。
看似朴实无华的门店,细看起来充满考究。门口两边矗立一对民国时期的石狮子,前沿板上的百家姓寓意各种姓氏的人都可进入古籍书店淘宝;书店内,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青瓦、吊檐、花板等徽派建筑元素,各类新旧书籍、画册、文房四宝放置其中;二楼安置一对山西祁县唐代王维故里的老门板,推开门板,内饰清代石窗、东阳木雕花窗等古物。
历史仿佛通过这些老物件穿越了时光,烘托出古籍书店的韵味。有别于普通书店,古籍书店带着历史的烙印,仿佛与读者在空间中对话。
书店不大,但每件藏品都值得慢慢细品,听书店经理讲述每个藏品背后的故事,仿佛穿梭在不同的年代。
山西祁县唐代王维故里的老门板
北京路在明末清初便是书坊一条街,在过去,书店经常派员到民间各地开展古旧书收购工作,多年来,收回不少有历史价值的古旧书刊和革命历史文献,有的已被中央和一些省市图书馆、博物馆收藏,但这家古籍书店仍然拥有着丰富的古籍藏本,里里外外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比如代表了广东光刻本晚清最高水平的刊本《纪评苏诗》,曾是书法大家傅增湘先生的旧藏,元代版刻的书页、明代的书、考据点较好的《西狭颂》拓片等皆藏于店中。
都说古籍珍贵,贵在哪里?
广州古籍书店曾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半个世纪以来,古籍书店卓有成效地挖掘、挽救了大批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因此古籍极具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
比如悬挂于二楼的系列铜版画——是清末民初访华的外国人对广州当地风土人情的刻画,保留记录了广州清末民初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历史情境。
记录广州风土人情的铜版画印本
此外,古籍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其珍贵之处显现在制作的每一个步骤中。不像如今便捷制作的普通书籍,古籍的制作过程满载手艺人的心血。
文字内容需先反刻在板上,接着在纸张上刷,刷完之后再装订、锁线、上封皮、贴签条。装书本身也是一门艺术。珍贵的古籍往往在装书时运用漂亮的版框和华贵的墨色,配上包角、函套、名家的题签、前言后序等。
书店经理李金亮简单介绍了拓印过程,“每一页文字内容都要做一块板,板是人工雕刻的,而拓板的雕刻技艺水平还需要学徒多年学习才能达到。”古籍拓印过程的精细程度可见一斑。
《三官经》其中一片拓印
真善本——纪文达公评《苏文忠公诗集》
五色拓印本
不止古籍收藏,书店还提供各项譬如古籍修复、文人空间定制、瓷器修复等衍生服务。一楼的书房便是古朴的文人阅读样板间,二楼还展示了名家刘玉泉手绘的《玉泉居》、广东粤绣、清代的山西砖雕等传统文化产品。这些服务大大增强了古籍书店与人们需求之间的连接。
“没事”和“事没”——更贴近年轻人的一小步
在特色实体书店层出不穷、Z世代和α世代人群习惯于网络阅读的今天,鲜少有年轻人会主动走进一家素未谋面的古籍书店。
过去的书法题字诸如“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较为传统老派,而今古籍书店正想法子贴近时代。书店二楼墙面上挂有一幅题为“没事”的字画——用“没事”的心态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就一点事都没了。这似乎很贴合Z世代和α世代人群的想法,也彰显书店紧跟时代步伐所做出的努力。
即便只是,一小步。
李金亮也对此举颇有体会,“虽然我们是古籍店,但正想办法贴近年轻人、贴近现代生活、贴近现代审美。我们的笔墨要随时代,经营也要跟随时代。”为了与时俱进,书店工作人员做了很多新尝试,今年4月举行了店藏明清民国木雕花板展,还提供多款“古董”印章;6月举行了儿童陶艺展,欲通过有趣的线下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古的情怀与意识”。
儿童陶瓷手作成品展览
活动期间不少年轻人来店打卡盖章,李金亮笑称,“我们暂且称他们为‘打卡者’而不是读者”,不过相信这会是书店与时代接轨重要的一步,未来会有更多年轻读者为此驻足停留,古籍书店也会有新的春天。
升级返场——古籍书店“修旧如旧”
近年来,在电子阅读和疫情的双重冲击下,实体书店几度遇冷。隶属国营老字号新华书店的古籍书店,却在2020年配合北京路步行街改造的过程中,迎来新的回暖和升级。
过去的门店
从1957年成立至今,广州古籍书店已经走过了66个年头。从传统的古书收购与销售商店,转向现代多元业态的服务型书店,定位为新型的公共文化阅读空间,也是北京路新华书店群合力再造“广州新文道”的发力点之一。
改造后的门店
再次升级返场,古籍书店像是换了“新装帧”。如今的书店已是去年经过改造的模样,它并没有像普通书店一样大胆翻新,而是坚持“修旧如旧”,店面以古朴典雅的风格做改造,在书籍的基础上,更新添了各式各样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前只做笔墨纸砚、古玩陶瓷,如今增加了木雕和特色印章等业务。”李金亮补充道。
年逾66岁的广州古籍书店,其本身就是一本值得慢读的“古籍”,它既不会与过去断联,也不会与当下脱节,它将通过不断整改与升级,与时代接轨,与老广共鸣。期待会有更多年轻的读者置身其中,与历史对话,和当下畅言。
【采写/脚本】钟冠婷 洪钰敏
【摄影】张晓晨 钟冠婷
【剪辑】程钰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