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高眉阔,目视偏锋
耳宽鼻隆,舌络锦纹
面凝金光,通体神奕
静若磐石,动如疾风
屈膝腾跳,旋飞游龙
半分猫相夹狮威
一盏彩泥辟山邪
去阴秽,纳福祥
还记得
这种“生灵”的模样吗?
来江屯镇大连塘村
你能找到“它”的踪迹
乡屋幽幽,平素清狭。自一侧转廊绕入屋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精妙玲珑的“狮猫”彩墙,挂满了成色不一的“山狮”面具。地上一张简易木桌架着一只半成型的“五彩”狮头,宽额圆目,尖鼻利齿,威口大张,清肃间别添一分生趣。
一位八旬老人拄着拐杖从内间走出,手间攥着一支朱红颜料,微搀扶椅坐下;与来者寒暄几声后,提笔涂绘细描狮眉。眼前这位老人,正是江屯镇大连塘村远近驰名的“山狮扎制”非遗技艺传承人“江伯”兄弟其一张明芳。
匀墨,蘸彩,挥毫,上色,描边,纹字,绣花;伴着高额走雀、剑眉飞龙、绒腮挂鳞、花颈生莲,玄秘精巧的各式图腾符号为原本素色平分的山狮头具添缀了不少“神采”,变得凌迈清厉、惟妙惟肖。
作为山狮扎制的“点睛之笔”,“上色”这一工序重在布局和描抹。狮角高凛、脉分两致,前庭饱廓、棱角疏朗,是以匀称中和之美;红鬃染白眉,黄腮点青龙,玄额缀珠蕊,红、黄、青、白、黑五色交错、浓淡相宜,大厚涂、细纹案,由粗渐细,循散及密,极尽色块均衡之雅。
心有云图运掌来。无需依凭其他辅助工具,透过山狮头面的色层纹理,87岁高龄的张明芳仍能敏锐感知狮头骨架的筋脉走向,从而在合适的点位精准“绣”下每一图腾纹样;从额角到两鬓,从眉眼到口鼻,“狮”之风容,无一不是清秀出奇,百态丰盈。
待笔锋敛细,白墨收束,“如记”二字缓缓浮出;“宝号”契落,便是一项传统“山狮”头具制成之时。
上色涂抹的工序刚完成,张明芳又开始忙着缝制“狮被”。一座古式裁缝机,一位八旬老人,健朗的双腿轻轻踩动裁缝机的踏板,慢慢摇开了尘封的流年岁月。
和着“咿咿呀呀”的古作缝衣声,张明芳和我们聊起山狮的来历、他与山狮的结缘,山狮扎制技艺的玄妙,山狮舞的神圣与欢腾……机杼针梭倾摇游曳,在一面五彩布的丝缕绵动中,“山狮”的神秘面纱被掀开,时间之河粼粼泛光,印烙出古之宁郡的风骨峥嵘。
就这样,一张小板凳、一面齐膝木桌、一支画笔、一台古式缝纫机、一把剪刀、一双手,宁静的院落夹杂着无声的日月神息,张明芳这双老工匠的“巧手”造出了2000多只“山狮”生灵。这一描,一缝,一摇,便是60多年。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传统山狮作为广宁县重要的民俗活动,以“古傩舞”跳颂助兴表演和“山狮扎制”古法手工技艺等形式得以保留、延续。
经过多方力量,全县复办或新办的舞山狮技艺队已达80多队,参与活动人数近4万人,进一步擦亮了广宁“全国武术之乡”的品牌。
2023年“动感竹海•绿野广宁”广宁县传统武术醒狮大赛暨传统技艺非遗展演活动,全县各具特色的山狮队伍,将搭配狮舞步法、锣鼓声乐、器械武术等艺术形式,融合演绎岭南山狮的神话故事,一展广宁武乡雄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