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这一目标,正在广东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这篇1951年在《人民日报》刊登的报告文学,影响了数代中国人。从此之后,解放军战士广泛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也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73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与军队并肩作战、密切配合,历时近3年,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打出了新中国国威和人民军队军威,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为此,广东不断做好包括抗美援朝老兵在内的退役军人的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营造全社会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的浓厚氛围。在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要致敬这些“最可爱的人”,致敬他们负重前行的无畏,致敬他们守护人民岁月静好的无悔。
广州退役军人投身训练营培训事业,强健少儿体能。(供图: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感恩:让“最可爱的人”精神永续
今年2月,春节前夕,揭阳市仍健在的107名抗美援朝老兵,在一张大合照里“相聚”。照片里,老兵们穿着军装,精神矍铄、英姿勃发,眼里仍闪烁着当年扛枪杀敌、英勇奋战的光芒。
这是由揭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揭阳日报社联合开展的“致敬最可爱的人—揭阳市健在抗美援朝老兵‘合影’行动”。据了解,合影行动由摄影团队上门拍摄单人照,并用技术手段将107位老兵的个人照合成集体照,让分散揭阳各地、行动不便的老兵们得以在照片里“再聚首”。
19岁入伍,如今已经95岁高龄的揭阳老兵林再福,虽然听力衰退,但讲起当年故事时依然目光如炬:“在朝鲜的时候,我们四五次宣誓,并写下血书,大家都是非常勇敢的。我们为了父母兄弟、全国人民能过上平安、快乐的生活,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敌人想不到我们中国军人这么厉害,他们有洋枪洋炮,我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就用肉搏战!”
战争残酷,但老兵们无怨无悔。深圳龙岗九旬老兵冯兴,曾经历过战友在身旁牺牲的痛苦。在一次战斗中,冯兴和战友要穿过敌军布好的地雷阵,“谁也不知道一脚下去会怎样”。突然间,爆炸声传来—与冯兴年龄相仿、一同报名参战的战友不幸踩到地雷,瞬间牺牲。
战友的牺牲,如今仍是冯兴心上一道未能痊愈的疤痕。但面对战争的残酷,冯兴依然无悔参战:“在党旗下许下的誓言,自从念出的那一刻起,就已深深烙印在心中。”
同样来自龙岗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刘寿增,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依然激动万分。作为一名卫生员,当年在收容和抢救伤员时,他见过太多战友牺牲。“在攻克10577高地加里山时,一眼望去,遍地都是尸体,几个小时前,他们都还是鲜活的人—战争是如此残酷。”
但是,刘寿增依然无悔当年保家卫国的决定:“当时祖国刚刚获得新生,绝不能再遭侵略者的蹂躏,必须坚决地战斗,痛惩侵略者!”
无畏无悔,是为了守护人民岁月静好。
惠州惠城区老兵罗致瑞回忆,她所在的原第42军,在敌众我寡、武器落后的情况下,抱着“革命精神一定要压倒敌人”的决心,喊出了“革命精神加炸药”的口号,将炸药作为攻击敌人的主要武器,在黄草岭连续奋战13个昼夜,顶住了美军和南朝鲜军的轮番猛烈进攻,歼敌2700余人。据了解,罗致瑞家共有7名亲人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还有2名亲人牺牲在了长津湖战役中。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致敬“最可爱的人”,必须让他们的精神永续。
清远连山老兵陈君直在朝鲜战场两年多,见过太多生灵涂炭的场景,他与战友们一样,不愿祖国、家乡复现如此残酷的场景。于是,哪怕部队被困在山上,风雪交加、天气恶劣,只能用一小块干粮果腹,他与战友们都始终信念坚定、互相鼓励,熬过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他告诫年轻党员,要持续奋斗,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要记得好生活是怎么来,要时时思考怎样才能一直好下去。”
退役军人积极就业, 加入安保行业。(供图: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守护:为“最可爱的人”排忧解难
不久前,江门开平市退役军人何叔突发脑中风住院,医疗花费逾20万元,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在得知何叔遇到的难题后,江门市、县、镇、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通过入户调查、协调其他部门出具证明材料,在3天内就完成应急救助资金的申请,经由“绿色通道”,仅用半个月时间,何叔获批10万元省应急救助资金。
致敬“最可爱的人”,更要守护好“最可爱的人”,不能让他们“流血又流泪”。
近年来,广东始终把纾难解困作为关心关爱退役军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全链条退役军人保障体系。
2019年10月,广东设立了广东省退役军人应急救助基金,按照“专项化融资、市场化运营、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运行”的模式,让“救命钱”年年聚起来、多起来、活起来。截至今年6月底,该基金总计救助6691人超1.6亿元。
退役之后,如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并找到稳定的工作,是退役军人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揭阳退役军人吴锐亮,曾是原济南军区某部队的一名坦克驾驶员。2006年退役后,从小学习木雕的他,创立了一家木雕工艺工作室,从事木雕工艺美术创作。如今,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木雕工艺美术大师。他说,自己勇敢开启创业并对木雕技艺进行不懈探索的经历,是他对军人本色的传承和延续。
像吴锐亮这样的退役军人创业者,在广东还有很多。广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为退役军人再就业提供高质量保障。同时,广东还构建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和失业退役军人服务两个数据信息平台,并通过建立“广东省退役军人农业双新双创服务中心”,打造“广东军创”品牌,开设乡村振兴“双新双创”培训班等措施,为广东退役军人再就业“扶上马,送到家”。
据了解,2022年,广东高质量完成8个省级退役军人技能培训示范班,全省各级培训学员8200余名;开展“戎归南粤”招聘季等招聘活动373场,开展“建行杯”第三届广东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713个项目参赛并纳入“军创项目库”。此外,广东还发放3.3亿元支持退役军人学历教育,入读中高职、参加本科学历提升退役军人超10万人。
如何将服务送到退役军人的心坎里?广东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正朝着“从有到优”的方向发展。
“无论什么事,老兵觉得好,才是真的好。”这是广州市天河区环宇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雷群燕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社区内,一位退役军人5岁的孩子因患病导致足外翻,雷群燕发动各行各业爱心人士为孩子争取“微心愿”认领金用于购买矫正鞋;80多岁的退役军人黄伯因党员关系在原街道,导致每次交纳党费很不方便,雷群燕得知后,积极与相关街道进行沟通,顺利帮其将党组织关系转移至现社区……2022年,雷群燕被评为全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百名优秀主任(站长)”。
在服务退役军人“最后一米”的路程上,有不少像雷群燕这样的人。近年来,广东全面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成省、市、县、镇、村五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2.7万余个,并分级制定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工作细则,分层级明确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机构设置、场所建设、政治文化环境建设、工作制度等要求,不断推动广东退役军人事务治理体系现代化。
此外,广东还印发《广东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引导各地积极探索在县级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镇级服务站建立“老班长工作室”“老兵调解室”等,推进退役军人服务退役军人工作走深走实。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立“老班长工作室”838个,1764名“老班长”进驻工作室,配备荣誉指导员、思想政治指导员等4000多人。
建功:他们投身高质量发展“新战场”
眼下正是早稻成熟时节。为抓好早稻抢收,一大早,广州市番禺区桥南街“红棉老兵”志愿服务队就来到桥南街草河村田间地头,拿起镰刀,帮助农户收割起水稻。稻田里,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顶着炎热的天气,在田间埋头弯腰,分工协作,有的割稻穗,有的脱粒,有的扛谷包……收割完一块稻田,稍作休息,又赶到下一块稻田开始劳作,炎炎烈日下,干得热火朝天。
今年6月高考期间,深圳福田区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出动56辆车和145名红星志愿者,参与助力高考志愿服务。老兵们设立了校外高考加油站,还协助进行治安巡逻、交通疏导、提供爱心文具应急包等,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获得了考生和家长们的点赞……
充分激发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发扬军人听党指挥、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让他们在新时代新战场上继续建功立业,是广东退役军人工作的目标之一。
广州“红棉老兵”、深圳“红星”志愿服务品牌,是近年来广东实施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工程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目前,广东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13327支,35.8万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志愿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023万小时。
“年轻时候,作为一名战士,保家卫国是我的责任;现在,作为一名村支书,带领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是我的承诺。”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直冲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卫强,是一名退役军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兵支书”。
在郭卫强的带领下,直冲村村集体经济15年来增长31倍,从2008年的199万元增至2022年的6300多万元,村里基本实现了村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退役不褪色,退役不退志。近年来,广东一大批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领域,成为广东“百千万工程”中的一大重要力量。
这得益于广东深入实施退役军人村官培养工程。据了解,该工程探索建立了“兵支书”的“选、育、用、管、储”全链条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兵支书”发现、培养、锻炼、使用工作闭环机制,加强“兵支书”分阶段递进式培养,开展政治素质、致富技能和基层治理能力培训,引导“兵支书”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群众共同富裕的领路人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截至目前,全省共近2.3万名退役军人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其中有4300多名当选为“兵支书”。
除了退役军人村官培养工程外,广东还不断打造“广东军创”品牌工程、退役军人助力平安建设工程、拥军支前体系建设工程、退役军人文明实践工程等五大工程,推动退役军人成为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可靠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骨干力量、支持应急应战的精锐力量、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引领力量等“五种力量”。
推动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这一目标正在广东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记者手记
营造全社会尊崇军人的浓厚氛围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
1951年,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树立了入朝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光辉形象,树立起了敬仰英雄、崇拜英雄、学习英雄的社会新风尚。70多年后,重读这篇文章,“最可爱的人”的形象依然鲜活地烙印于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也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我们不会忘记,伟大的人民军队,用一次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70多年过去,当年参战的年轻人已经变成了耄耋老人,但回忆起当年的那段经历,他们眼中仍然闪烁着光芒。穿越历史的烟尘,他们的精神早已经化作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一部分。
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了未来。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纪念与缅怀,让他们的精神成为我们永不遗忘的勋章。
精神上需要致敬,物质上更要给予善待。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退役军人的境遇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改善,维护军人尊崇地位、保障军人合法权益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各地纷纷创新工作机制,让广大官兵不为后路担心、不为后院分心、不为后代忧心,军人荣誉感、自身职业价值认同感不断提升。
同时,让尊崇军人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还需要我们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只有尊崇、维护、捍卫军人地位和权益,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投入到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去,让人民军队成为更加强大和稳固的国之柱石。
【通讯员】叶婷婷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莫群 林琳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赵媚夏 张蓓蕾
【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第15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