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台“广东造”自升式桁架类网箱在湛江正式下水投产

南方+ 记者

“咔咔咔”随着齿轮转动的声音在大海中央响起,桩腿缓慢地上移……7月29日下午,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再传捷报: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推动的全国首台、广东制造的自升式桁架类网箱在湛江东南码头以西约20公里外的目标海域正式下水投产。至此我省已下水的桁架类深水网箱数量达到6台,较去年底翻一番。

在雷州湾海域,南方+记者远远见到,一个稳稳矗立在海中,外形如四角方凳形的透明盒子正准备下潜海底,它就是全国首台自升式桁架类深远海养殖网箱。

负责该网箱研发制作的广东联塑精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平平介绍,网箱由钢结构框架、网衣、桩腿、升降系统等主要部分组成。其中,钢结构框架长25米、宽25米、高15米,有效养殖体积可达1万立方米。四根桩腿高达45米,可根据养殖需要驱动升降系统,使养殖箱体沿桩腿在海面上下自由升降,最高可抵御16级台风。

“网箱搭载4套升降系统,可实现最快20米/小时的升降速度,网箱下降至海面以下8米,仅需约半小时,目前是升降型网箱中升降速度最快的产品。”吴平平说,通过上下移动网箱,可以实现以下几个功能:一是在台风来临时,下潜到海平面以下7-10米,可有效降低风浪急流、赤潮、寒潮等对渔获物的损伤;二是实现特定水层养殖,帮助养殖户便捷实现不同水层养殖品种的转换,增加养殖品种的多样性;三是可整体或部分升至海面以上,便于鱼的捕捞和网衣的清洗更换。此外,该网箱可实现模块化拼装,可将两口或四口同样规格尺寸的网箱快速拼装为一组,共用一套升降系统,根据需求快速扩大养殖水体,同时能降低网箱单位养殖水体的建造成本,有利于推动养殖企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当前,广东正在全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将其打造成为“百千万工程”新的增长极,养殖海工装备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

“这一装备是国内首个采用齿条式工作原理进行升降的自升式桁架网箱,理论上可以有效规避台风等自然灾害对鱼类养殖装备的影响,大幅提高养殖安全性,有望成为现代化海洋牧场走向深远海的主打产品。”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刘锋说。

“最近我们已经启动对一系列新装备在海上养殖应用的实证测试,特别在台风来临的时候,让各种技术路线同台竞技,以‘赛马’方式选出最适合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的技术装备。”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全省正陆续投入一批深远海养殖新装备,通过政企研合力推进智能化装备在深远海洋渔业的应用。除了此次试验的升降式网箱,6月6日,广东目前规模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海威2号”也在湛江雷州覃斗镇流沙港码头正式投产;7月29日,全球首台“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MyAC-JS05在明阳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场完成安装等。

下午5时许,四根桩腿已完全拔出海床,网箱在桩腿的带动下随之上升,“哗啦啦”的水声响起,底网最终停留在了海面上方。随后,几名工人走上模块化辅助拖曳平台,伴随“铛铛铛”的敲击声响起,网箱与平台通过特殊装置紧密相连,达到拖航要求。“接下来我们将与合作公司一起开展海上养殖,用成绩说话,让它能在海况恶劣的深远海为广东产出更多的深海鱼。”广东联塑精铟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叶辰宇笑着说。

南方+记者 黄进 林日清

编辑 王露纯 李江萍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