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海军海南舰舰长张美玉:“为建设一流海军贡献全部力量”
海南舰舰长张美玉,200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放弃保研,考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他是清华大学第一个主动放弃保研资格的国防生。
张美玉说,之所以加入海军,有两个理由:自己是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当第一次见到大海时,一下被一望无垠、碧海蓝天的场景所吸引;其次,海军是相对技术性较为突出的军种,对于地方大学生来说,到海军有机会当舰长,是无限光荣的事情。
2008年3月,张美玉登上导弹护卫舰襄樊舰担任副观通长。他还清楚记得第一次上舰的场景,4月初南海风大浪高,刚出海就遇上了三四米的大浪,“这1000多吨的船在浪里面那就是一叶孤舟,摇晃非常厉害,刚出海两个小时就吐了四五次,基本上到最后吐出来都是胆汁。”
克服了晕船的第一关,紧接着就是专业学习。大学时,张美玉学的是机械和航海,舰上的通信和电台得从头学起,那时,他比别人早起半小时、晚睡一小时,学习通信原理和电台操作,通信设备和值班勤务全都弄得清清楚楚。
张美玉的手机里,存的都是轮机知识、雷达原理、电工基础等一系列专业视频和几十本船舶专业电子书。
这些年来,张美玉曾先后参加了亚丁湾护航、中外联合演习、实弹射击演练等30余项重大演习、战备和外事任务,其间,他摸索、总结出20余项军事研究成果,各种各样的小发明、小创造更多。
2020年初,张美玉通过舰长全训合格考核,当上了海军舰长。2022年,张美玉调任海南舰舰长。
他介绍,海南舰自从2021年4月23日入列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和核心作战能力的训练。目前已经形成平台整体作战能力,同时通过与航空兵登陆部队进行大量的联合训练,具备了整个平台实施远洋综合作战的能力。
其间,他带领官兵重点对如何扬长避短,如何与搭载的陆战兵力、登陆艇、舰载机协同配合,如何与其他军兵种联合作战等问题进行研究攻关,填补了中国海军两栖攻击舰技战术运用的空白。
工科出身的张美玉讲究精细化、数据化。舰上的数千个舱室、数千套设备,他都了然于心,对设备的了解甚至比专业的操作员更清楚。他能依据相关参数,在现场经过口算、心算,开根号,解方程,就能够得出关键数据,他也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官兵。
“每一道指令、每一项参数都必须精确,每一个坐标、每一度航向、每一句口令都不允许出现偏差,对海上的每个目标都不能轻易放过。”张美玉说。
在对擅闯我国南海海域的外国军舰进行跟监、驱离时,外国军舰倚仗技术、装备的优势,试图摆脱中国军舰的追踪。张美玉通过对外国军舰技术、装备的了解和分析,捕捉外国军舰在行驶中出现的一些踪迹,创新地制定出扬长避短的追踪、驱离方案。
担任舰长至今,张美玉每年都有八九个月的时间漂泊在茫茫大海上。每天看到的,只有一望无际的茫茫海水;每天听到的,只有风浪的咆哮和机器的轰鸣;每天活动的,只有密闭的舱室和狭小的甲板。
不过,当在执行训练任务时,自己指挥的战舰将炮弹准确地命中了靶标,或者是看到擅闯南海海域的外国军舰被自己指挥的战舰紧紧盯住、成功驱离,那是他最自豪的时刻。
张美玉当兵近18年,他说,这18年来,自己见证了人民海军逐步走向深蓝、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张美玉深感,个人从新型的导弹护卫舰舰长到首艘两栖攻击舰舰长,这期间不仅仅是吨位由千到万的变化,更多的是整个作战思维和制胜机理的变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张美玉很喜欢的一句话,他深知,新的作战环境对思维模式和指挥方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也有自己远大的目标,“作为一名军人,我希望我们的人民海军能够尽早实现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目标,为此我将会竭尽全力贡献自己全部力量。”张美玉说。
编者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之际,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策划推出《对话|我的强军答卷》全媒体报道,采访来自南部战区海军、南部战区空军、南部战区陆军的优秀个人,讲述他们在钻研打仗、联战联训、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及感人事迹,展现人民军队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开创部队全面建设和备战打仗工作新局面的故事。
【策划】黄灿 胡念飞 王海军
【采写】南方+记者 曹嫒嫒
【摄影】南方+记者 董天健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设计】谭唯
通讯员 周演成 洪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