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字数:2500阅读时间:4min
开电动轮椅上下班的“胡闹”背后所隐藏的是年轻人的出行痛点,尤其是通勤痛点,年轻人苦通勤时间之长已久矣。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年轻人为何盯上了电动轮椅。
▼
(IC photo / 图)
最近,“开电动轮椅上下班”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
电动轮椅已经不再是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专属的代步工具,一些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显示,年轻人乘坐电动轮椅频频出现在高校、食堂、商场,还成群结队,在一些道路上“赛轮椅”。
这届年轻人为何盯上了电动轮椅?这是“胡闹”还是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年轻人真正的出行痛点?
电动轮椅成“六边形战士”
电动轮椅是在传统手动轮椅的基础上,叠加高性能动力驱动装置、智能操纵装置、电池等部件,改造升级而成的。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电动轮椅的用户群体主要为两类,一类是由年龄增长导致的生理、认知机能衰退,另一类是因疾病或是事故导致的行动不便或是身体残疾等。而今,年轻人“开电动轮椅上下班”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仿佛年轻顾客正成为电动轮椅的潜在购买人群。
为何年轻人会瞄准电动轮椅?归根结底是,一些年轻人惊奇地发现,电动轮椅简直是出行的“六边形战士”,比自行车、电动车方便得多。
其一,电动轮椅科技含量高,性能全面。
跟传统轮椅相比,电动轮椅是现代精密机械、智能数控、工程力学等领域相结合的高新科技产品,能完成前进、后退、转向、站立、平躺、爬坡等多种动作,刹车失控率也几乎为零,是一种很好的“代步工具”。
其二,跟一般的代步工具相比,电动工具不费力,不必踩脚踏板,并且可以满足一定距离的通勤要求。一般电动轮椅行驶速度为每小时1.2至6公里,可提供5挡速度随意调节,最快相当于正常人的小跑速度。
换装大容量电池后,很多电动轮椅的最大续航里程可达25公里以上,甚至可达到60公里以上,这已经可以跟电动车相匹敌了。
其三,跟一般的电动车相比,电动轮椅的巨大优势是可折叠,可携带。
一些年轻人哪怕是骑着电动车出行,也会面临电动车无法上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或者到了目的地却找不到停车点的窘境。电动轮椅没有这方面的困扰,折叠后就可以自由进入各种公共交通工具,也方便携带和存放。
其四,如今电动车已经成为很多市民的代步工具,很多城市的电动车数量高达百万辆,一些电动车骑手不遵守交规、横冲直撞等问题,也引发了舆论关于电动车“路权”的广泛争议。
一些城市对于电动车的上牌,也有相对繁琐的手续要求,相形之下,电动轮椅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有媒体就电动轮椅的出行问题采访交管部门,交管部门表示,目前纳入交规管理的只有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残疾人摩托车”),这类车主要以汽油作为燃料,需要进行登记,电动轮椅并不属于交通工具,因此并不会按照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行管理。
换句话说,只要是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电动轮椅几乎就是“畅行无阻”——不用强制佩戴头盔,不必像电动车那样办理相关证件,也没有遭遇“限行”的困扰……
也由此,电动轮椅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新宠”。并不排除一些年轻人购买电动轮椅是短视频影响下的“跟风”,厂商的炒作也不断地推波助澜,但电动轮椅热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年轻人对于“六边形战士”般的出行工具的强烈需求。
(IC photo / 图)
看似“胡闹”背后的痛点
“开电动轮椅上下班”哪怕成为短视频中的热点,真正付诸实践的年轻人终究也只是少数。很多年轻人内心很清楚,电动轮椅并不是为年轻人生产的,如果一堆电动轮椅挤占非机动车道,自己是方便了,也会给他人造成不便。
如今电动轮椅是无法依照机动车或非机动车进行管理,可如果它真的成为很多人的“交通工具”,势必会被纳入管理范畴。
值得关注的,是“开电动轮椅上下班”的“胡闹”背后,所隐藏的年轻人的出行痛点,尤其是通勤痛点。
年轻人苦通勤时间之长已久矣。《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44城中,单程超1小时通勤人口占比13%。
分城市来看,44城中,北京单程超1小时通勤人口占比最高,达30%。从变化趋势来看,长时间通勤的打工人越来越多。2019年到2021年,在42个可对比城市中,有近四成的城市单程超1小时通勤人口比重提高。
相关研究表明,通勤时间与个人生活满意度、工作和健康满意度以及家庭满意度都有负向关系感。单程通勤超60分钟,患抑郁症的风险会增加33%,肥胖的可能性也会提升21%。
通勤成本,既包括时间成本,也包括金钱成本。
《2021职场人居住与通勤调查报告》显示,城市职场人通勤费用方面,月均通勤费用在200-500元之间的占比最高,为35.73%;月均通勤费用在200元以内的占比为30.22%,排名第二;月均通勤费用在500-800元之间的占比为20.14%,位居第三;此外还有13.91%在800元以上。
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通勤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花费在“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上,即家里到地铁站的距离,以及从地铁站到单位的距离。数据显示,住处“离地铁站太远,需要步行20分钟以上才能到地铁站”,是通勤者普遍抱怨的事情。
无论“最初一公里”还是“最后一公里”,很多职场人只能通过共享单车或共享电动车解决。
踩共享单车太累——如果遇到一些车况较差的共享单车,那比走路还累;而如果骑共享电动车,价格并不便宜,目前共享电动车的行情是起步价2元(10分钟内,含10分钟),超过10分钟,1元/5分钟,上不封顶。
换句话说,假若下了地铁到公司有10分钟距离,那就得至少2元的费用。再加上地铁、公交的费用,通勤的金钱成本自然往上涨。一旦单位附近没有共享电动车停车点,共享电动车的便捷指数还会下降。
很多职场人也考虑过骑电动车,但电动车面临的现实困扰是,如果通勤距离很长——尤其是一些跨市、跨区通勤的情况,电动车的续航时间不足、通勤时间加长。
电动车到了单位也得有地方停车、有地方充电;如果城市有区域限行电动车,电动车就毫无用武之地;再加上电动车不能被推入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所以它在“最后一公里”的作用相当有限。
正因为年轻人一直深受通勤问题困扰——通勤成“痛勤”,所以很多人从短视频中得知电动轮椅是出行的“六边形战士”,才会发出也想“开电动轮椅上下班”的感慨。不过,热点一过,很多年轻人还是踏踏实实搭乘地铁、扫码共享电动车。
因此,也别着急骂年轻人是“胡闹”,不妨更多聚焦降低年轻人通勤成本这个老问题,比如如何让城市公共交通更便捷,如何平衡电动车路权争议中的各方利益,如何让共享电动车的收费更合理更亲民。
通勤方便了,谁会想开轮椅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