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20条,如何实现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南方评论
+订阅

文|青的蜂

7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引起关注。

《措施》从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扩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等六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政策举措。

这是继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强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之后,又一份极具现实指向的重磅文件,传递了我国坚定扩大内需、多措并举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决心。

为什么要促进消费?一句话,这是当前恢复和扩大需求的关键所在。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国内消费恢复态势向好。

从上半年成绩单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万亿元,同比增长8.2%,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不仅取得量的扩大,还有质的升级、结构的优化。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巩固经济回升基础,要继续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发挥消费对实现全年发展目标的促进作用。

我国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潜力大、韧性强、后劲足,这是优势所在,也是信心和底气所在。

仔细梳理20条措施,体现出长短兼顾、务实有效的特点。

住和行关乎老百姓生活,房子、车子是消费中的“大头”。因地制宜优化汽车限购措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家装家居和电子产品消费等,瞄准的是大宗消费“痛点”。

今年以来,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有序恢复,体育赛事、演唱会、戏剧表演等文体活动增多,一些热门景点、演唱会等出现“一票难求”现象,扩大服务性消费顺应了大众需求;

目前,我国乡镇和村两级消费市场占消费市场总体规模的38%左右,随着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深挖农村消费潜力,将对稳增长、扩内需的作用显著;

近年来,我国消费新动能较快成长,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高,到直播带货、即时零售的带动效应逐步增强,亟须我们拓展新型消费,为消费增长注入更多新动力……

促进消费既是当前恢复和扩大需求的关键所在,也关系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所言,促消费政策不是所谓“掏空钱包”“透支需求”,恰恰相反,促消费政策的出发点是帮助居民节约开支,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这就指向了“三个结合”,即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优化供给和扩大需求更好结合,坚持提质升级和创新发展更好结合。

——要顺应市场规律和消费趋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让消费者买到更有科技含量、更符合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

——加快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便利消费、放心消费环境,不断提升消费便利度、舒适度、满意度。

消费能力与居民收入成正比。

同时,与当下现实收入相比,未来收入预期对消费影响更大。

2022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居民户人民币存款17.8万亿元,新增居民存款增幅近80%。“超额储蓄”的背后,是人们担心未来的工作和收入不够稳定,提前做好风险储备。

这背后反映的是信心问题。怎么办?千言万语,就是要持续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目的正在于此。

此外,还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探索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通过消费能力提升,提高居民消费意愿。

总而言之,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大盘,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积极增加优质供给,把扩大消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定能稳固消费回升态势、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发展、助力民生改善。

编辑 董晨晨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