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全神贯注地忙碌着,打磨、装配、焊接……车间内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冯晓铭 摄
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制作、施工、检测于一体的大型智能建造工程公司,主要涉及钢结构构件、铝合金模板、钢筋桁架楼承板等业务,是一家“中字头”国企,也是华南区域最大的钢构件生产基地之一,现拥有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特级资质。
自2017年扎根龙川县以来,该公司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市场,先后承建了珠海横琴口岸及交通枢纽工程、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珠海机场改扩建一航站楼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工程。2019年,该公司用3D打印技术成功打印了“国际首例原位3D打印双层示范建筑”。2020年,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持续推进科创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是驱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建筑智能化技术革命浪潮中,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
“在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市科技局等部门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如定期组织专家到公司进行专项的辅导和培训等,并提供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科研能力。”据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苏铠介绍,在市科技局的支持和指导下,该公司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得以不断推进。目前,该公司完成了“3+1”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其中,“3”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即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打通了产学研转化路径,公司的科技管理水平逐年攀升。”苏铠说。
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及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该公司累计完成“大跨度钢结构制作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钢构件埋弧焊免清根工艺的研究”等28项公司级课题立项及研发,其中,通过大量工艺试验,该公司在2021年9月初实现了25毫米以下钢板的免清根工艺,实现了技术突破。
凭借不断增强的科研实力,公司已取得授权国家专利107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一种塔楼间多个钢连廊的提升施工方法”和“一种大跨度钢连廊的提升方法”2项发明专利荣获首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一等奖。同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使得该公司的创新能力、创新成效逐步显现,2019年,该公司的“7500吨超高层三道空中钢连廊同步整体提升及安装技术”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层建筑原位3D打印技术”等3个项目获国家一级协会科技进步奖;“大倾角编织筒体单层曲面网壳施工技术”等10个项目获省级协会科技进步奖。
此外,该公司还完成国际首例原位3D打印多层示范建筑并升级打造为国内首家建筑3D打印展馆,标志着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着现代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2021年—2023年,该公司连续三年获评建筑钢结构行业竞争力50强企业以及2022年建筑钢结构行业科技创新企业。
引进智能焊接机器人实现车间数字化升级
“近年来,在市科技部门的帮助下,公司成功申请各类科技补贴,对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推动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苏铠介绍,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含量,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推动产业升级,2022年末,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引进了智能焊接机器人,实现车间数字化升级。
智能焊接机器人正在作业 冯晓铭 摄
据了解,以前工人焊一条直焊缝,人工操作要20分钟左右,用上智能焊接机器人后,只要10分钟就可以根据程序取代人工操作。智能焊接机器人的投入使用,不仅可以提高焊接质量,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避免了操作者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焊接烟尘,减少弧光伤害。
从最初的机械化、自动化,到如今的信息化、智能化,一步步改造提升,离不开中建二局阳光智造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坚持“用科技为建筑赋能,让建筑从业者更轻松,让人们享受更优越的居住、生活、工作条件”的理念。
苏铠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加快推动高端钢结构建造技术、钢结构构件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利用好各类科技服务平台,立足新发展理念,着眼于装配式行业绿色发展方向,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EPC智能建造工业一体化承包商,实现年营业收入超20亿元。
(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陈思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