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气温“上蹿下跳”的季节,如果说有什么能一次次拯救我们于水火之中——
除了空调,便是西瓜。
文天祥曾写它“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一口酣畅下肚,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整个人都会散发着餍足的光芒。
在中国,瓜类可算是一个宇宙。
不止西瓜,还有冬瓜、南瓜、哈密瓜、丝瓜、黄瓜、佛手瓜……爱吃的中国人在吃瓜这件事上,绝对算是高手。
当夏风吹来晚霞,蓊蓊郁郁的丝瓜藤爬满了棚架,不久后便结出了摇头晃脑的丝瓜。
江浙沪的人,会用一道丝瓜烧毛豆,开启夏日消暑的新篇章。
柔嫩多汁的丝瓜,口感清甜,让人无限流连。碗碟里的翠绿,就这样开启了属于中国人吃瓜的风味人间。
在云南,除了一年四季被放在心尖尖的豌豆尖,洋丝瓜尖也不容小看。
刚刚长出的嫩尖清纯可爱,昆明人喜欢用蒜和辣椒来炒,十分爽口。腾冲人则换上酸笋,多了一丝傣味的特别。
虽然叫洋丝瓜,可别把它和丝瓜弄混了,其实它是佛手瓜的瓜苗。细嚼带点脆意,打个蛋汤或炒豆米,堪比肉香。
▲来源:网络
瓜苗长相往往相似,比洋丝瓜苗略大一些的南瓜叶,味道也不会让人失望。
广西人会用盐搓一下叶子去掉毛刺,再剥掉外层的皮,掐成段,和瘦肉一起打汤,吸饱了汤汁的叶片,会变得清新又脆嫩。简简单单一盘菜,也好下饭。
到了湖北恩施,极具包容性的美食合渣里,也有南瓜叶的存在。当地人将切碎的南瓜叶与研磨后的豆腐渣、红油、辣椒、鸡蛋、鸡肉同煮而食。
撒上葱花,荤素香气交融,合渣浓稠可口,带着土家族的味道。南瓜叶若有似无的香气就像瓜苗轻轻柔柔地搭在心尖上,清鲜的滋味,让人难忘。
▲来源:网络
吃过瓜苗,中国人又开始探索甜美的瓜瓤。
这一探索可不简单,瓜瓤的缤纷色彩,便将味蕾招待了个痛快。
墨绿的、圆咕隆咚的西瓜,在井水里走一遭,捞出来便像是浸满了往事的梦境,从悠远处传来阵阵寒凉。甜蜜的汁水却巧妙将思绪兜住,由于舌尖太过满足,醒来记得的依旧是幸福。
▲来源:planteresa-
▲来源:图虫创意
没有一个北方孩子的童年回忆里,会缺少“蒜味的西瓜”,也没有一个南方孩子的快乐中,会没有凉粉与西瓜。
炎炎夏日里,一处树荫,一碗凉粉,一口西瓜,就是让暑气消退的魔法。
在瓜果飘香的新疆,一瓣金色的哈密瓜,将猛烈的日照化为夏日的微醺。
外脆里嫩的瓜瓤比西瓜多了三分蜜甜,因此承包下无数个午后瞬间。但你对它的爱,务必要克制,否则可能会在饱食过后,感觉剌嗓。
另一种较圆的小甜瓜,则常见于山东、河北等地。
颜色黄中泛白,也有人叫它“香瓜”。瓜皮很薄,切开就可以直接吃。一口翠绿,春风十里。
还有一种更为小巧,形似茄子的瓜,叫羊角蜜。
若把它的风味写进夏天,多汁是序言,芬芳是落款。它耐得住咀嚼,连皮带籽吃,绵中带脆也不会涩嘴。
通过多彩隧道,中国人对吃瓜的要求逐步提升。
除了鲜食,更多的饮食智慧被注入其中。
在广东,一道木瓜炖雪蛤,香甜鲜滑,颜色清亮诱人,如是金风玉露,无比滋润。
到了云南、贵州,酸木瓜又会重新登上味觉的巅峰。
而若你遇上最质朴的蒸南瓜,一抿即化,才懂了何为梦中的香甜。
岭南之地,用瑶柱蒸节瓜,应季而食,和胃安养。
水蒸气晕染出节瓜的清甜,瑶柱提鲜,更让人百吃不厌。
深入顺德,娴熟的厨师,早已把黄瓜当成是功力的考验。
快刀切下,整根不断,堪比绣娘的飞针走线,屏气凝神,无比精细。
▲来源:《寻味顺德》
普通人,不妨在夏天简简单单地做上一道拍黄瓜。
酸、辣、咸、鲜中,也能感受到鲜活的人间。
“唔食冬瓜盅,未算到广东噶”,除了炒和煮,遇热后变得通透软糯的冬瓜,也很适合用来煲。
至于西葫芦,在北方也有人叫它“角瓜”。
切成丝做鸡蛋饼实在是绝配,能承包一日三餐的心动。
在客家,酿,是一门艺术。
清苦的苦瓜与肉相遇,降火之余,自有回甘,尾韵悠长。懂得食苦瓜的妙处,许多事都会越想越通透。
人生到最后,往往向往的是简单。
就像汪曾祺说的“窝头白菜,寡欲步行,问心无愧,人间寿星”。心里不藏事了,连胃口都会好起来。
张枣曾在诗中写,“风说了很多,把夏天注得很满”。
好像所有的青春故事大都发生在夏天,这注定是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愿你忧愁尽散,无事过这一夏。在舌尖风味里,享受人间的乐趣,活得明亮而松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