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长安三万里》火了。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电影上映22天,总票房破14亿元。
电影中,李白、杜甫、高适等一众“顶流”诗人陆续登场。
当熟悉的唐诗在耳畔响起,观众直呼“DNA被唤醒”。
影片涉及的48首诗词中,其中的一首诗词与韶关的梅关古道有着深厚的渊源。
那便是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据说,诗中的荔枝就是经由梅关古道而传递的。
《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传》曾写道:“妃嗜荔枝必欲先致之,乃置驿传送,在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后面也才有了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
电影《长安三万里》和韶关的缘分也不止于此。
据《旧唐书》记载,“高适者,渤海蓚人也。父从文,位终韶州长史。”由此可知,高适的父亲高崇文曾任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据相关学者研究,高适少年时或曾到过岭南省亲,在广东度过了一段青少年时光。
“猿啼山不断,鸢跕路难登。海岸出交趾,江城连始兴。”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
其中,《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两首诗中对岭南情状均有描述。诗中所描述或许便是高适年少时旅居韶州所留下的岭南印象。
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地带的韶关,中原与岭南元素在这里交汇,孕育出开放、包容、多元的“韶文化”。历史上,这里走出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陈璘等一众文化名人,韩愈、周敦颐、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等都在此留下足迹与诗文。
韶州的风景让路过的韩愈都要提前向地方官借图经,准备“攻略”。
“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唐元和年间,韩愈被贬潮州,往返均经过韶关,仅从《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一诗的题目,就不难看出韶关名山秀水对他的吸引。
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的刘禹锡在柳州任刺史时,依然对韶关秋日的景色恋恋不忘。
在《柳州寄丈人周韶州》一诗中有“梅岭寒烟藏翡翠,桂江秋水露鰅鳙”的描述,两个岭南风光意象让诗作在原本的寂寞心情之外,平添几分雅趣。
而韶州走出去的一代名相张九龄其诗中的思乡情是永恒的主题。“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北宋中期,苏轼被贬惠州时,由江西溯赣江而上,至大余弃舟登岸,经梅关古道越大庾岭到达广东境内的韶关南雄,当时正值秋季。途经仁化时,苏轼望着韶石山,百感交集。
“岭海东南月窟西,功成天已锡玄圭。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看到韶州美景,苏轼发出“此方定是神仙宅”的慨叹。
“烟描水写老秋容,岭外秋容也自浓。”在南宋诗人杨万里眼中,800多年前的韶关就已是岭南秋色的“颜值担当”了。
南方+记者 范永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