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宦故里今更美

文学湘桥
+订阅

说起潮州名宦,排在首位的当然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一代文学家、政治家韩愈。韩愈离开潮州后,潮州人民感恩其德政,将恶溪改为韩江,将笔架山改称韩山,纪念韩愈的祠称为韩文公祠,州府有昌黎路。一方江山皆为之改姓,这在国内外都比较罕见。

在潮州人心目中,韩愈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是谁呢?答案可能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有一位人物不容忽视。且看一诗:“韩伯丁公两太守,安澜兴学并功高。一祠永祀彰盛德,万古馨香荐礼牢。”诗中与韩愈并称的“丁公”,就是潮汕著名的先贤、南宋时期的丁允元。今日潮汕所有的丁姓,都是其后裔。其享祀的大宗祠就在今日磷溪镇的仙田乡。

从丁公当日贬谪潮州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800多年。其背后的故事,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寻、品味和思索……

⬆️磷溪镇(图 / 邱楚萍 摄)

历史,不总成云烟

千里韩江,孕育发源于北部的崇山峻岭,一路逶迤向南,流经潮州、汕头,汇入烟波浩渺的南海。在其哺育下,沃野千里的潮汕平原百姓安居乐业,民风醇厚,人文阜盛。潮州自宋代以后蜚声海内,赢得了“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

浩浩长风,滔滔江水,流走了千百年的时光。但很多的印记和故事却没有随风而逝。相反,在史籍的记载和代代的口耳相传中越发熠熠生辉。

⬆️磷溪镇(图 / 邱楚萍 摄)

名列中国四大古桥的广济桥(也称湘子桥),就与潮州历史上的一代名宦丁允元密切相关。在神话传说中,湘子桥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利用蓝采和与大颠和尚通过比赛共同建造的,这就是仙佛造桥的故事。而真实的历史中,建造者中就赫然出现丁允元的身影。

《三阳志》所载,平日江平水落的韩江,逢到雨积江涨,则波澜湍急而岸远,舟行不便。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知州曾汪于是造舟船86只作为桥梁,用来连接韩江东西岸,且置立石洲于中间,起到固定捆绑的作用,名曰“康济桥”。此后知州常壝、朱江、王正功等都曾对浮桥继续修葺、增筑。

淳熙十六年(1189年),丁允元到潮州任知州。见到江水上涨时浮桥上行人渡江仍险象环生,于是再次修建浮桥。从西岸增加4个石洲,加上原来的共8个。并架上坚固的木头作为桥墩,覆盖上漂亮的房屋。浮桥因此被称为“丁侯桥”。

事实上,丁允元担任潮州知州的时间只有短短不足三年的时间,增建浮桥只是丁允元任职期间的政绩之一。

当年韩愈常登临韩山(原名笔架山),其亲手栽植的橡木仍保留下来,丁允元迁城南七里的韩祠于韩山之麓,拨置祠田作为固定的经费,以解决韩祠的祭祀经费问题;扩建学宫直舍,更新六斋,由教官李泳将原来“浚源”“闳中”“进学”“明诚”“力行”“登俊”等六斋分别改名为“汇征”“兼善”“拔尤”“上达”“崇志”“腾茂”,并撰写铭文表达其命名之一;增加州学生人数,120名先后增加至170名、180名,遂为定额,每逢大比之年则增加20名,还拨田产增加学廪;为丁氏子孙设立祭祀经费。 

仅就最后一事而论,丁允元的深谋远虑也是超类拔俗。任职不足三年,能有如此功绩,《丁氏族谱》载其“崇祀名宦”,当之无愧。

⬆️磷溪镇(图 / 邱楚萍 摄)

《丁氏族谱序》所载,公元1191年,丁允元公从潮州知州任上卸职后,因为元兵侵略中原加上潮州士民的恳留,决意留在潮州创建基业。仙田的创乡便是由此而来。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造福一方的名宦丁允元,在生时就有了祭祀他的生祠。当年他将韩祠迁到韩山之麓时,潮州士民就在韩祠之侧为他建了生祠,连同后来入祠的陈尧佐,该祠便被称为“三侯祠”。丁允元公身后的元明清各代,一直都入名宦祠享受潮州士民的祭拜纪念。生前身后若此,也可谓德业崇隆,功果圆成。

文脉,从不会中断

丁允元虽已故去800多年了,但他留下的崇贤礼士、敦亲睦邻、扶贫济困、廉洁奉公的道德风尚,就像流淌不息的韩江水润泽着两岸的草木庄稼一样鞭策后人、教育后代,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丁氏子孙。如今,在潮汕大地上,其丁姓后裔子孙已达8万多人;在仙田本乡,人口也达1万余人。可谓枝繁叶茂,瓜瓞绵绵。

丁允元的后裔,秉承先祖的良好家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族人脱颖而出。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先驱,曾任虎门总督,官至江苏、福建巡抚的丁日昌;民国初期颇有传奇色彩的潮汕名医丁成发;当代旅居泰国已故的石油巨子、实业家、慈善家,为公益慈善事业以及泰中友谊和文化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侨领丁家骏等等。

在潮汕丁姓者心目中的祖庭——仙田乡,我们依然可以从每年缭绕弥漫、熠熠生辉的香火中感受到一代名宦精神力量的穿越和传承。

⬆️磷溪镇(图 / 邱楚萍 摄)

丁宦大宗祠,在如今的仙田三村,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祠堂建筑,距今数百年而经多次重修,仍保持明清的诸多样式结构,古朴大气。每年十一月十五日为大宗祠公祭日,这一天,仙田乡都举办隆重的祭祖仪式。丁大宗的祭祖礼仪,基本是按照古籍《家礼》中所记所设各项环节而进行的,而以民国饶宗颐总纂之《潮州府志·风俗》中所载做对比,则也几无差别。

丁氏大宗祠的祭祖仪式,基本上都是按大礼的各环节进行的。整个过程庄严肃穆,摄人心魄。“宋室忠卿第,岭南世宦家”的精神传承由此得以一代又一代绵延下来。

正是丁宦大宗精神力量的激励下,仙田乡历代人才辈出,蜚声遐迩。最为著名的莫不过于爱国侨领丁家俊、著名教育专家丁有宽等。

⬆️磷溪镇(图 / 邱楚萍 摄)

“公生于一九○九年八月十九日(农历),始祖为仙田讳允元公……公系清末名臣革新政治家日昌公第四代侄孙,自幼勤勉好学,知书达理。”《爱国实业家慈善家家骏公传略》一文对家俊公的一生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

丁家俊在事业上励精图治,终于发展成为泰国的石油巨子。他爱国爱乡,情操高尚,宅心仁厚,乐善好施,敦亲睦族,家国同亲,士庶同钦。1975年中泰建交,他积极协助建立中国驻泰大使馆,成为中泰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使者。他荣任泰国丁氏宗亲总会理事长,历第一至第十三届,时二十有六年;在泰国创建“丁家骏基金会”,曾荣获泰国红十字会 “一等勋章”。在国内,捐助暨基金会;捐款为汕头建图书大楼并设置“家骏书库”;捐款母校丰顺一中、丰顺中学、建办“丁日昌纪念图书馆”;捐巨款给潮阳华里学校;捐资仙田丁氏家族创办的侨光中学及礼堂,礼堂命名“家骏堂”。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磷溪镇(图 / 邱楚萍 摄)

丁家俊一生荣誉无数,曾多次应邀赴华访问,不愧是当年泰华侨社一名极负名望之实力派侨领。

“事实上,家俊公家族在1981年捐资50万元助建侨光中学,可谓开了本地华侨回家乡捐资建设的先河。”丁允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话,使我们对侨领丁家俊爱国爱乡事迹的引领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多年以来,著名教育家、全国特级教师丁有宽的事迹在本地更是妇孺皆知。

他生于1929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36年,是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者,小学语文教学的专家。他的作文教学,成为全国五大流派之一。

⬆️磷溪镇(图 / 邱楚萍 摄)

丁有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指导农村小学生“读写结合,全面提高自己读写能力”的教学方法,设计了“读写结合五步一系列训练”的读写训练体系,总结了转化差等生的规律,凝结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思想。

1980年元旦前夕,国务院授予丁有宽“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同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特级教师”称号。他还荣任中国小学语文教研会理事等职务。

当然,丁家俊、丁有宽仅仅是仙田乡杰出人物的典型代表和冰山一角。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仙田乡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艺术等领域涌现出来的人才层出不穷。

正是他们的齐心聚力和引领,推动了仙田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进步。

乡村,凸显新魅力

石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多年以来,海内外仙田人心怀家乡,同心同德,为仙田的发展进步而努力拼搏,使仙田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了喜人的局面。

得益于中国和平共处的国际外交环境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海内外仙田人所创办的企业不断涌现、蓬勃发展。

丁文雄为董事长的潮州市城南汽贸有限公司、恒通典当行有限公司、恒通信鸽发展有限公司,丁继华为董事长的广州耀安公司有限公司,丁佳梓为总经理的潮州佳晖建材,丁实元为董事长的潮州市源华实业有限公司,丁振沛为总经理的潮州市韩上楼餐饮有限公司,丁有波为总经理的泰国大中华国际贸易公司等等仙田人的企业,事业风生水起,蒸蒸日上,在行业竞争中各占风骚。

⬆️磷溪镇(图 / 邱楚萍 摄)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多年以来,事业有成的仙田人不忘家乡的哺育之恩。他们热心家乡的公益和慈善事业,留下了很多佳话。

潮州市星星红木家具厂的总经理丁钢生,以其母亲名义设立了“冬梅基金会”,每年对村里考上大学本科、专科和市金山中学、市高级中学的学生,分别给予1200元、400元和1000元的资金奖励,激励学生们勤奋好学,积极进取。

成立于2014年9月16日的丁允元文化研究会在联结乡贤、增进友谊,助力公益慈善事业和家乡建设方面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

自成立以来,丁允元文化研究会多次发动会员、乡贤和海内外宗亲捐款,数额达到1100万元。而在丁允元文化研究会自身的运作方面,常务会长丁文雄等厥功甚伟。

“文研会的顺利运作和发展壮大,离不开文雄常务会长的尽心尽职,既出钱又出力。”他的努力赢得了会员的高度评价。

一枝独秀不是春。有了村干部和众多乡贤的带动,有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仙田乡的建设事业才热潮涌动,面貌日新。

凭借比邻潮州城区和位于安澄公路旁的优越地理位置,改革开放以后仙田乡人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直至如今,一万多人口的仙田乡大大小小的企业有几十家。企业的壮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为村的建设提供了助力。

曾经,磷溪镇作为湘桥区的农业大镇,市、区的重点项目频频布局于此,拆迁任务近万亩,又缺乏农村专项资金,人居环境差,成了不少人的心头病。仙田乡也首当其冲成为环境脏乱差的代表之一。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大家建设家乡、美化人居环境的要求和自觉性、积极性越来越高。仙田乡的乡村美化整治行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内生动力的增长,仙田三个行政村的村容村貌这几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磷溪镇(图 / 邱楚萍 摄)

在仙田二村向北祠片区,长期以来,多个池塘深受污染,淤积严重,成了一大顽疾,猪圈、老厕所以及违建乱占比比皆是,甚至祖祠门口的路也被占得只剩摩托车可勉强通过。

2019年初开始,情况发生了改变。一直想为村里干点事的丁泽明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召集一批村里热心公益事业的乡亲筹划起整治行动来。后来,村干部牵头组成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党员干部、乡贤、村民自发参与,就这样向受污染淤积池塘、废旧危房和老猪舍宣战了。

⬆️磷溪镇(图 / 邱楚萍 摄)

经过一年的时间,村民自发开展环境整治面积约50亩,累计筹集整治资金120多万元,将整个向北祠片区整治得美如画图。

仙田三村在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中,持续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先后投入资金近120万元,对下底池、东厝堀和大宗祠至沟下铺等地方的破旧猪舍、废弃房屋和乱搭乱建的构建筑物进行清理拆除,共拆除面积约6000多平方米,为村民营造宜居环境。

⬆️磷溪镇(图 / 邱楚萍 摄)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作为一代名宦的故里,仙田乡正阔步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前进,并焕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


翁义彬(1970.9--),笔名杖藜行歌,广东潮安人。中山大学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自考)。现为三级作家,广东省作协会员,潮州市作协理事。有诗作发表于《诗刊》《中西诗歌》《九月诗刊》等,被收入2007年和2008年《中国现当代诗库》(诗刊社编)。已出版个人诗集《一个人的江湖》《人海灯》。合著有《海内外潮人作家大观》(与翁奕波合作,文史出版社,2018年)。系《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上中下三册,翁奕波主编)重要撰稿人。另创作有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一批。


执行主编:陈小丹

校对:张勇利

核发:陈维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