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住手!游客抓“鼠兔”被警告,网友:你不要命了吗?

广东科普
+订阅

这两天

某社交平台上的一组旅行照片

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有游客称

自己在祁连大草原抓到鼠兔了

还有人表示,鼠兔很可爱

并手持这种动物拍照

但相关专家提醒

这样做很危险!

或致感染致命鼠疫!

01

抓鼠兔拍照成热门旅游项目?

危险危险危险!

青海省海北州疾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提醒,这种行为存在染疫风险,游客是不可以触摸和投喂鼠兔的。如果发现类似情况,可以向当地疾控或卫生部门反映。

有博主指出,游客抓鼠兔的行为不妥

如今,前往草原旅游的人确实不少。一些游客可能因为好玩,或者为了吸引流量,会与当地野生动物互动、合影,除了前面说的鼠兔,旱獭也是著名的“景区网红”。但这种操作真的有不小的风险:

长期研究鼠兔的专家表示,这种行为一方面破坏自然生态,还有可能导致感染动物疾病比如鼠疫。“玩弄旱獭(另一种草原常见动物)更是危险的事,它是鼠疫耶尔森菌病的疫源动物。”他说。

7月25日,在前述社交平台上检索“鼠兔”关键词,平台提示“尊重自然规律,请与野生动物保持合理距离”。

02

什么是鼠疫?

感染后有什么症状呢?

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啮齿类动物是主要宿主。郊狼、野猫等中型的肉食动物,亦可能通过捕食啮齿动物或接触跳蚤而感染。

1

鼠疫有三种类型,各有症状

鼠疫分为腺鼠疫、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三种类型,各有不同症状。

三种鼠疫早期都会导致发热症状,另外还有寒战、头痛、疲倦、全身不适、虚弱和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区别是三种鼠疫的结局可能有点差异:

肺鼠疫进展非常快,可能在接触致病菌后数小时内开始出现症状并快速恶化。如果不及时治疗,肺功能会迅速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而腺鼠疫会导致淋巴结肿大,肿大部位可能位于腋窝、腹股沟或颈部,并且肿大的淋巴腺有触痛或疼痛。

败血性鼠疫则是由鼠疫细菌在血流中繁殖引发,晚期症状可能包括出血、休克和组织坏死。

注意

正常情况下,野生动物对周围环境非常警惕,不会主动接触人类。始终与所有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与野生动物互动、喂食,会给动物带来危险,比如不恰当的食物会造成野生动物摄入后生病或死亡等等。而更重要的是,保持距离对人类来说也是保护。

2

鼠疫是如何传播的?

鼠疫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

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人-人传播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3

鼠疫是如何被诊断出来的?

医务人员根据症状进行诊断。确诊以血样、痰液(从肺内咳出的液体)或炎性淋巴腺脓液的实验室检验结果为依据。

03

如何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如果是身边的人感染了鼠疫,需避免与其密切接触(相距2米外),并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的逗留时间。在鼠疫流行地区不要接触死亡动物,并使用驱虫剂。

如果自己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肿痛或呼吸困难、咳嗽和/或血痰,应立即寻求医疗诊治(曾在鼠疫流行地区旅游的人应将这一情况告知医务人员)。除非由医务人员进行了诊断,否则应避免自行用药,包括使用抗菌素。

鼠疫应该如何预防呢?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

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接触距离,并戴口罩,勤洗手;

3、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使用驱虫制剂,常用驱蚊剂一般都可以驱赶跳蚤;

4、如果曾去过疫区,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早期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04

夏季出游

还有注意这些……

很多人都喜欢在缤纷多彩的夏天结伴出行,但别忘了夏季也是很多疾病的高发期,外出旅行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备不时之需。

1

高温天气防中暑

长时间剧烈运动、过分暴露在烈日下而又缺少必要的防暑降温措施,很有可能发生中暑,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补充水分,高温天气下不宜大量饮用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以免脱水;

保证充足的睡眠,少吃高油高脂食物,减少热量摄入;

平时可多吃番茄汤、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

据了解,老年人、婴幼儿、儿童、孕妇、肥胖及有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是容易中暑的人群。

医生特别提醒,糖友比普通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正常人在高温环境下会很敏感,能及时补水,对于老糖友而言,由于本身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高温下不能很好地自身调节,等体内严重缺水或热量在体内积蓄较多时才发现,因此更易中暑。糖友防中暑,及时补充水分是关键,外出时可备些含电解质的水。

2

外出饮食,防护肠道疾病

夏季是胃肠疾病的高发季节。据介绍,夏季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包括胃肠炎和甲肝、戊肝等病毒性肝炎。胃肠炎的主要症状是腹泻、腹痛、呕吐,严重者还有发烧。

夏日要预防胃肠疾病,医生建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饮食注意卫生,不吃久放的食物,吃海鲜水产品等一定煮熟才吃,同时生熟食用不同的砧板分开处理;二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三是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出现腹泻症状时,如果情况不严重,可在家口服黄连素调节症状,适当喝些淡盐水,补充电解质以防腹泻引起脱水。

但如果出现一天腹泻四五次以上,且有全身性症状如发烧、乏力等,就应当马上到医院治疗。在腹泻期间,饮食上最好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刺激油腻的食物。

3

人员流动性大,谨防传染季节性流感

流感病毒感染高危人群(如老人和儿童)容易引发重症流感,在症状出现的 48 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能有效缓解疾病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出境时可适当准备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磷酸奥司他韦、帕拉米韦等)等药物备用。

4

户外活动,谨防蜱虫

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里,穿浅色衣服可让附着在身上的蜱无所遁形,不要穿凉鞋,不要在草地、树木上晾晒衣物,进入室内前认真检查,防止通过衣物和宠物把蜱虫和其他蚊虫带回家。

5

手足口病高发,小心被传染

手足口病保持良好的手卫生。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防止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疫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6

外出旅行,谨防猴痘

7月14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专家指出,猴痘的预防措施主要是——

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皮肤或者黏膜以及病例的污染物

尽量避免和有皮疹、疱疹症状的人发生密切的皮肤接触

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

7

其他动物源性传染病也要注意

进入野禽等动物栖息地,不接触、不食用野生动物。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任何动物,特别是来历不明动物;不吃未烧熟煮透的动物产品;选择新鲜、安全的动物食品原料,加工时生、熟分开。

总之外出旅行过程中

大家要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

更不能食用野味!

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