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2022年8月,在一场大型医院论坛上,怀集县委常委梁丽芬用15个字描绘当地县域医共体建设目标和蓝图。
怀集县位于肇庆北部,是全市人口最多的山区县。县人民医院常年人满为患,但基层力量十分薄弱,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为盘活县域医疗资源,2020年5月,怀集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了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为牵头医院的2个医共体,此后又根据实际情况重组为一个医共体。
如今,怀集已经收获了阶段性成果:2022年,县域内住院率达87.8%,在全省57个县(市、区)排名第11位,全市排名第一,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破局,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
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之前,怀集已经开启了全县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医院建设浪潮,为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奠定硬件基础。
沿着美丽的绥江河畔行走,拐进高铁站片区一处建筑工地,头戴各色钢盔的工人仍在忙碌穿梭。两年前,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如今,7栋崭新的大楼已经拔地而起。
这是怀集县人民医院新院,也是县内唯一的综合性医院。“建成后,新院面积达162亩,约为旧院的10倍,设置了1400张床位,将极大缓解群众就医难题。”该院副院长罗雨桥语带兴奋。
▲怀集县人民医院新院
一直以来,医疗业务用房不足始终制约着怀集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县人民医院占地面积17亩,中医院只有2.1亩,妇幼保健院2.3亩,且三家县直医院直径距离约为200米,均处在老城区商业繁忙路段,周边道路经常性拥堵,直接增加了群众看病就医难度,甚至堵塞生命急救通道。”怀集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陈应国介绍,早在10多年前,县委县政府就想择地新建医院,但因财政压力、征地拆迁等问题,进度并不理想。
多年的谋划布局并没有落空,2018年,县委县政府抓住建设卫生强县工作机遇,多方筹集资金,累计投入18亿元异地新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等4家公立医院,全县医疗卫生格局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第三人民医院6月底完成全面搬迁,县人民医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力争2024年全面投入使用。”陈应国介绍,四家医院全部搬迁完成后,总建筑面积是目前的3.26倍,新增床位超2400张。
医院建设热火朝天,医共体建设也如火如荼,但2个县域医共体运行1年后,成效并不明显。“两家牵头医院医疗、管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形成统一标准难度大,在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等6个方面未能实现统一管理的要求。基层卫生院缺空间、缺人才、缺技术、缺管理、缺资金的短板没有解决,群众就医难等问题也无法缓解。”陈应国表示。
为了寻求破局的方法,2021年10月,怀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同时带队到阳西、连州、和平和龙门等地交流取经,并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重新调整建设思路。
2022年1月,怀集组建了由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重新组建为“1+19+N”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即由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19家乡镇卫生院为分院、677家村卫生站为成员单位。
“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第三人民医院虽然不在医共体体系内,但也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陈应国介绍,如涉及妇女儿童健康管理的就由妇幼保健院牵头,有关中医药健康发展的就由中医院统筹,并以此倒逼专科医院迈向高质量发展,最终在县域内形成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协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作为医共体总医院,县人民医院肩负着带动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重任,除了深挖内功,也不断借外力。“我们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立组团式帮扶关系、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借助省级三甲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水平。”罗雨桥说。近年来,总院先后成立了创伤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胸痛、卒中等中心,增强龙头带动作用;累计开展51项新技术新项目,2022年三、四级手术占比为39.5%,同比增长4.5%,微创手术占比12.43%,同比增长4.6%。
2022年9月,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发布,怀集县人民医院首次进入B级序列,在全市排名第二。“目前,我们正持续强化医院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高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力争在2025年成功创建三甲医院。”罗雨桥说。
强县域,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
提升县级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怀集还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2022年冬天清晨,家住冷坑镇的李婆婆起床后突然感到眼前发黑、呼吸困难,整个人摇摇欲坠。彼时新冠病毒感染正大肆侵袭农村,担忧的家人原想送她到县里求医,但多方打听之后,知道县人民医院已经一床难求,只能无奈来到附近的怀集县第二人民医院(冷坑镇中心卫生院)。
怀集县第二人民医院给李婆婆做了CT检查,诊断为双肺慢支肺气肿合并肺部感染,给予对症治疗后,三天就好转出院了。
在家门口就能完成CT检查,这是冷坑镇人民过往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中心卫生院虽然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医疗服务能力薄弱,2020年升级挂牌为县第二人民医院后,虽然配齐了CT、四维彩超、胃肠镜等一批大型医疗设备,但由于人才缺乏,出现了有设备却没人会用的尴尬情况。
医共体建设以后,情况已经悄然改变。医院被纳入分院管理,挂牌医共体冷坑分院。“总院派了两位专家下沉帮扶,后来又通过远程带教加强巩固,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独立的CT诊断能力。”该院院长陆志雄说,在总院技术帮扶下,医院还开展了PCR核酸检测技术、胃镜检查技术、血液透析技术,医疗服务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提升专家帮扶的积极性,我们完善了相关激励制度,还推动属地化专家下沉,比如冷坑籍的专家去冷坑分院帮扶,马宁籍的就去马宁分院。如此一来,专家对帮扶地更有归属感,更熟悉,也更有利于帮扶工作顺利开展。”罗雨桥说,2022年,总院专家下沉基层1026人次,设立联合门诊19间、联合病房19间,极大地提升了各分院总体水平。
越来越多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规范有序的治疗。“以前我们只能看看慢性支管炎、慢性胃炎等,如今糖尿病、甲亢、甲减以及心血管等以往让基层医生一筹莫展的疾病,也基本能解决。”冷坑分院内科主任李艺田表示。
随着县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怀集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新格局,2022年,医共体内上转人次同比增长23.5%,下转人次同比增长49.8%。
总院和分院业务也呈现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2022年,医共体总院业务收入约6.7亿元,同比增长8.75%;分院业务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21.19%。在省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对2021年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市县予以通报表扬的名单中,怀集榜上有名。
▲2022年9月,省卫生健康委调研组到怀集调研县域医共体建设情况
成绩既是对过去的褒奖,也是对未来的激励。“不久前,怀集入选了第一批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名单,我们将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全县医疗卫生均衡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陈应国说。
编者按:
当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已成为广东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2019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5个地市试点,逐步发展到全省70个县(市、区)全覆盖,初步建立起“一盘棋、一家人、一本账”的县域整合型服务体系,在破解卫生健康事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经济、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释放出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在此基础上,2022年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推动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率先在全国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破解“卡点”问题,探索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几年的探索中,各地涌现出一批鲜活的建设案例,充分体现了广东医改工作者的智慧与经验。在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指导下,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近期集中采访了7个县(市、区),试图于“小切口”着手,往纵深处发掘,梳理其做法与成效,为下一阶段医共体建设提供借鉴。
记者 | 曾剑萍
编辑 | 梁沐 张芷莹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