妲己如何“颠覆”?质子团如何“炼成”?主创解构《封神第一部》|独家

南方+ 记者

如果说拍电影是一场赌博,那拍《封神三部曲》,无疑是一场“豪赌”。距2014年项目启动,已过去9年,距他执导的上部电影《寻龙诀》(2015年上映),已过去8年。期间,乌尔善没有其他新作面世。1972年出生的乌尔善,将他40岁到50岁之间的黄金导演创作期,几乎都献给了《封神三部曲》。

7月20日,由乌尔善执导的神话史诗电影《封神三部曲》开篇《封神第一部》上映。他心中的终极目标,是做中国人自己的神话史诗电影。乌尔善非常喜欢充满想象力的、很恢弘的电影形态。他想,既然电影是造梦,为什么不造一个大一点儿的梦?

01:31

专访《封神第一部》导演乌尔善

乌尔善认为“封神”就是全中国人共同的梦境。他这样描绘他磨砺十年打造的“梦”: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真实的历史,充满了奇观想象,你能感受到,内在的精神力量与当下的我们,是有共鸣的。

“去做这个,多有挑战性,也多有意思啊!”在接受南方+记者独家专访时,乌尔善说。

为了创造这场大一点儿的梦,乌尔善“这次,拼了”。

殷寿与妲己:去符号化

妲己(娜然 饰)刚出场的时候,是极度虚弱的状态。电影中,殷寿(即纣王,费翔 饰)攻灭冀州,凡人冀州侯苏护之女苏妲己自杀,意外解除封印的九尾狐趁机附身,跟殷寿回了朝歌。

在无力自保的妲己眼中,殷寿无疑是那个能给其庇护的强者。

她舔舐着殷寿的伤口,下一个镜头,伤口愈合。

“在那一瞬间,他们达成了一个魔鬼的交易。她帮他成为最强者,他来保护她。”《封神三部曲》编剧之一曹升对南方+记者说。

楚楚可怜的妲己。

楚楚可怜的妲己。

“在过去作品中,妲己都是‘恶’的推动者,我认为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乌尔善说。

影片中,一切的恶,则来自于、集中于殷寿,他明知妲己是狐妖附体,利用妲己的力量巩固权力。

电影经由姜子牙(黄渤 饰)之口,“福祸无门,唯人所召,心有恶念,妖孽自至”,彻底否定了“红颜祸水”这一世俗观念。

曹升说,动物的第一本能是生存,妲己是狐妖,生存是她最根本的欲望。

乌尔善描述,妲己只是帮助殷寿实现野心的工具而已。

“妲己不邪恶。恶,来自于殷寿的野心。殷寿给了她第二次生命,所以她一直在追随他,帮助他实现愿望,不管愿望是善是恶。”乌尔善说。

妲己没有道德判断,她是殷寿的欲望放大器。

殷寿与妲己

殷寿与妲己

影片中,殷寿代表着所有反面的力量。谈及原著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宋元时期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中的殷寿,似乎都是被狐妖妲己蛊惑,看起来好像施虐狂似的卡通符号,“质量不是很高”。

乌尔善认为:“小人书、电视剧中的殷寿,往往坏得比较蠢。它们将殷寿简单化、符号化了。”

可历史书中对殷寿的记载,跟我们的想象完全不一样。《荀子》中描述:“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史记》则提到,“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长巨姣美’,这明显描写的是费翔老师嘛!”乌尔善乐道。

殷寿兼具魅力与危险性

殷寿兼具魅力与危险性

只有恶足够强大,姬发、姜子牙所代表的善的力量,才会面临足够的挑战,对人性的成长才更有激励作用。因而,重新设定殷寿恶的根源及表现方式,是《封神三部曲》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02:01

乌尔善:纣王是有质感的最大反派,“恶”足够强大,“善”才有足够挑战

乌尔善解析道,殷寿的恶,是为了权力。为了权力,他可以不择手段。为了权力,他将质子视为工具,蛊惑、操控他们做邪恶的事。

“他是一个充满了个人魅力,同时充满危险性的人。”乌尔善总结。

PUA大师殷寿:将野心隐藏在深处

电影开场后不久,通过殷寿和质子的对答,交代了年轻质子们的由来。

“东西南北,合八百诸侯,各遣其子入贡大商,是为质子。诸侯敢有谋反者,先杀其质子,然后族灭之。”

花费七八年时间,将质子们训练成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基本上所有的质子是把殷寿视为精神父亲。

质子们

质子们

实际上,按现在的表述,殷寿堪称PUA大师。殷寿让质子们相信,他们的父亲把最喜欢的儿子留在身边做储君,把无足轻重的孩子送到朝歌和战场,这等于让他们送死。这也使得质子们有一种“被抛弃感”。

“殷寿给了他们新生命,告诉他们是有重大价值的,可以为殷商开疆拓土,可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曹升解读道。

最开始,殷寿的那份暴戾与野心,隐藏在深处。他一度把一切掩饰得非常好,这让他在电影前期是充满魅力的。

无论是他的儿子殷郊(陈牧驰 饰),还是在朝歌做质子的姬发(于适 饰),都对殷寿充满了仰慕和崇拜。质子们都相信,殷寿是能力超群、又深刻理解他们处境的完美父亲,他们仿佛从殷寿身上找到了真正的父爱。

实际上,殷寿是一个野心家

实际上,殷寿是一个野心家

曹升认为,殷寿与质子之间,有某种抱团取暖的关系。“殷寿不是被选定的继承人,质子也有被抛弃感,他们是被父亲送来当人质的。”

慢慢地,质子们发现,殷寿是最大的野心家,也是最残酷、最邪恶的人。

“这个反差是巨大的,”乌尔善认为,费翔生动诠释了一个“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但你又斗不过他”的殷寿形象。

“由费翔来演殷寿,会让观众产生一直复杂的情感,他邪恶,你非常恨他,但你又想去理解他。”乌尔善评价。

成为“质子”,成为“狐狸”

乌尔善反套路地选择以海选方式,选拔“质子旅”。他越来越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03:29

乌尔善:当初“质子团”的演员选择现在来看是非常正确的

一组数据来看质子旅的整个海选过程:历时1年半,8个国内团队、2个海外团队进行选角,收到1.5万份试镜资料,约见1400个年轻人,选出20余人进入封闭式的封神演艺训练营。训练营为期24周,每周训练6天,每天12小时……

培训首先有表演,包含正剧、戏剧的表演方式,台词、形体的训练;其次是大量动作戏,包含马术、格斗、弓箭等;还包括鼓乐、礼仪、古代文学、古琴等传统文化的学习等。

饰演质子的演员们接受了系统的训练

饰演质子的演员们接受了系统的训练

剧组还有一个非常硬性的条件:需要演员将两年时间交给剧组,必须听从剧组调配,不可以轧戏。

“已经成名的年轻演员要接那么多的商务,演那么多电视剧,代言那么多产品,加上骑马、射箭是很危险的表演,经纪人可能不愿意冒险……他们基本难以进入到这个体系里。”乌尔善说。

殷寿之子殷郊(左 陈牧驰 饰 )和姬发(右 于适 饰)

殷寿之子殷郊(左 陈牧驰 饰 )和姬发(右 于适 饰)

他认为,成为“质子”,要付出全部的能量和真实的情感,不可能靠表演技巧。一旦使用技巧,便露馅儿了。“你面对的都是李雪健老师、黄渤老师这么成熟的演员,只有玩真的,把最真实的情感袒露出来,才有可能完成表演。”

乌尔善的反套路,还体现在对娜然表演的指导上。

最初,娜然问导演,希望她看哪些影视作品,来学习演狐妖。

乌尔善说:“一个都不要看,看狐狸就可以。”

他希望娜然从狐狸身上找到狐妖妲己的动物性,找到狐狸表达情感和情绪的方法。从开拍前半年起,娜然每天交视频作业,用形体表达狐狸的各种生存状态,比如饥饿、害怕、捕食、睡觉,研究狐狸捕食的方式,害怕、开心的时候有什么表现。

乌尔善认为这使得妲己具有了一种“非人”的力量。所谓“非人”,并非概念化的狐媚狡猾。如果真的研究狐狸会发现,它一点儿都不妖媚,“狐狸非常机警,是很会动脑子的动物。”

有精灵感的妲己

有精灵感的妲己

曹升认为,娜然演出了妲己的动物感与精灵感,她从气质上带着一种陌生感,观众天然会感觉她来自于遥远的、陌生的、神秘的地方。“她寄居于人的皮囊之中,内在仍是个毫无安全感的小动物。”

追求正义、善良,方能成为英雄

姬发的人生历程,与很多当下的年轻人有相似之处。

曹升说,姬发以质子身份来到朝歌,被殷寿信任宠爱,他视殷寿为“精神上的父亲”。他在殷寿身上,看到了他想要的样子。

这时候,姬发更多是“用眼睛看世界,看殷寿”:殷寿的魅力是主动呈现给姬发的,但站在姬发的角度,也存在一种可能,姬发看到的,只是他想看到的殷寿。

和其他质子不同,当质子,是姬发的主动选择。他追随殷寿,是想成为一名战士。

姬发认为,西岐田园牧歌的生活,一眼望到头,过于无聊。他有着当代年轻人的躁动,想见识更广阔的世界,遇见更厉害的人。“他是有英雄情结的。在他离开西岐的那一刻,其实否定了他的生父。”曹升说。

随着殷寿的快速黑化,姬发从一开始的纠结、否定,到恍然大悟,他不得不再去做选择。

姬昌代表着最慈悲的父亲

姬昌代表着最慈悲的父亲

个体抉择的关键力量,体现在姬昌(李雪健 饰)与姬发在狱中的关键对话。

姬发说:“我是您的儿子啊!”姬昌却说:“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姬昌代表着最慈悲的父亲,具备了最隐忍、最坚强的品质。“殷寿那么强大、威武,姬昌看起来那么瘦弱,可姬昌在精神上要更坚定、睿智,更温暖,也最终改变了姬发的选择。这种力量只有雪健老师能传递出来。”乌尔善说,此时的姬发,要用心灵去做选择。“他领悟到什么是真实的善良和勇气,他觉醒了。”

觉醒后的姬发,决定回家

觉醒后的姬发,决定回家

电影中,父子关系是主线。姬昌与姬发是父子,殷寿与殷郊是父子。

和姬发不同,殷郊对在战场上厮杀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只想赢得父亲的认可。现实是,父亲不爱他,蔑视他,排斥他,甚至要除掉他。

曹升提到,殷郊和殷寿是更加具体的家庭关系,冲突也更为具象化——父亲,你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不爱我?为什么不理母亲?

殷寿和殷郊、姬发

殷寿和殷郊、姬发

“殷郊比姬发更为冲动、天真一些。他始终是一个得不到爱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曹升说,姬发之所以能成为王者,也缘于他更关注的不是具体的家庭关系,而是在处理了抽象的父子关系后,能延伸到其他人际关系,甚至提出新主张,重建新秩序,“姬发做到了,kill the boy,成为男人。”

姬发成为英雄的故事线,也照进了太多人的现实。

如曹升所说,当我们追求正义、善良,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英雄。


【延伸】

《封神三部曲》的世界观,只有一个字

作为神话史诗电影,成败首在世界观。若问编剧曹升,三部曲创作过程之中,何者最难?曹升回答:三字而已,世界观。

“我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神话大国,内容丰富,版本众多,但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很混乱,不系统。”曹升提到,中国神话之整理及再生,到民国始引起学界重视,梁启超、顾颉刚、茅盾、傅斯年等诸先生皆倾其心力,无奈过于碎片化、版本之间冲突过于剧烈、难以理清主线。

时至今日,中国神话依然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不曾完成大一统。《封神第一部》的片头序言,寥寥七十余字,算是世界观提要,虽然出现在三部曲的开篇,却几乎是到最后才定稿完成。

图12

最终,曹升选择用一个字来描述《封神三部曲》的世界观——气。

按他的话来说,就像运用1+1=2,就能推导出一个数学大厦。越简单,越有力量。

“气,是最基本的规则,由它可以建造一个世界。”曹升解析道,东方人都懂,阴阳也是气,一切都是气。女娲造人,也是对着小土人吹一口气,气让世界动起来,产生了链式反应,于是,有了人,有了仙,有了善,有了恶。

采写】南方+记者 刘长欣 张思毅

拍摄】 南方+记者 仇敏

剪辑】南方+记者 段江含

统筹】刘奕伶

编辑 张茵 周煦钊
校对 冯志坚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