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萌:商圈不仅要变“网红”,还要“长红”

广州大道
+订阅

建设三级商圈体系,精准破局发展困境

作为商脉传承2000余年不断的千年商都、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广州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商贸基因、良好的消费基础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商业发展势头强劲。多商圈格局的形成是城市格局变迁的表现之一,纵观全球,纽约、东京、巴黎等国际化大都市都经历了从单一商圈到多商圈的变迁。可以说,商圈本身就是伴随着人们不同阶段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从上下九到天河路,是消费需求的新旧更迭,当前政府提出打造“5+2+4+22”的重点商圈格局,响应了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能够进一步促进广州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当前,广州的商圈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成熟商圈的“一核独大”,如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在体量、品牌和业态类型等方面首位度高,而部分新商圈会面临区域品牌认知度低、人气不足等问题;二是部分商圈商业模式业态场景创新不足,尤其是将客流量转化为消费量的创新载体和场景不足;三是商业载体差异化特色不明显,难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四是部分区域夜间优质供给不足,多以餐饮、购物等消费为主,配套服务不够,公共交通运营时间不够长,导致夜经济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等。

7月7日,广州市商务局正式印发并公布的《广州市重点商业功能区发展规划(2020—2035年)》,针对目前广州商业功能区的发展痛点“对症下药”,各种举措的落地,将优化商业资源布局,促进不同层次商业区协同发展,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新型消费场景,能够更好地创造一个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多元化创新商业环境,提升广州商业产业整体竞争力。

做强做大重点商圈,实力出“圈”,提升广州城市能级

世界发展历史表明,城市的持久繁荣,离不开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跃升。核心商圈的不断做大做强,不只是让消费者简单地“买买买”,更要通过商圈聚人气、带动商业及多元体验消费,为群众带来新生活方式,也带来更多幸福和快乐。同时,推动区域更多维度的产业发展,才能打造出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城市品牌。

大要有大的样子,强要有强的水平。打造差异化特色的商圈,突出广州DNA,有利于避免内部内耗性竞争,拉动经济,将广州的商业格局做强。以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为例,目标是打造汇聚国际时尚消费地标的世界级地标商圈,近年来一直大力推动文商旅学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造时尚消费及城市“微度假”的首选之地,让来自全世界的“流量”,成为涵养商圈发展的“留量”。比如商圈内的正佳广场,创新地将时尚商业与文化旅游和科普教育相结合,通过打造海洋馆、植物园、冰雪世界、科学馆、万豪酒店等多元业态,提供城市中心一站式的“微度假”体验。在城市CBD的购物中心内,游客不仅能逛名店看新品首发,观美术展、看音乐剧,还能约上家人一起信步植物园、游海洋馆,多元的消费业态,提振了居民的消费频次,进一步带动了商圈的繁荣。

持续发力创新价值,内容破“圈”,助力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新商圈,还是老商圈,都要有特色和亮点吸引消费者。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物质和精神全面统一起来,创造新价值,内容破“圈”,更容易引导发掘消费意愿。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标国际经验,广州还可以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以节兴市,驱动各商圈差异化发展,带动消费升级。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城市差异化的标志之一,国内外知名节庆品牌如乌镇戏剧节、威尼斯嘉年华会,还有今年火出圈的淄博烧烤节、云南泼水节等,都成功做到了塑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因此,政府可以牵头在商圈组织造节活动,支持鼓励行业龙头立足文化自信,多造节、造新节,为消费提供更具深度、广度的平台。

二是更新场景,持续注入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创新内容。打造消费新空间,需要进一步打造体验式场景,融入更多引领生活方式改变的创新体验。比如持续引入新兴的艺术和娱乐场景,打造能容纳更多文化、艺术、时尚、运动、娱乐的中小型公共空间,将商圈内更多的公共空间变为可休憩、思考、沟通的充满感性的市民生活空间,并强调艺术、娱乐和夜生活,让市民的物质与精神消费重新“动”起来,将国内外游客的目光重新“拉”回来。

三是持续强化名品阵容,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33个重点商圈各有特色,如北京路-海珠广场商圈拥有广州酒家、陶陶居等一批广府文化特色浓厚的传统老字号,应强化老字号品牌焕新,加速数字化转型,让老字号变身“新国潮”,不仅变“网红”,还要“长红”。而对于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首店首发经济是重要的流量密码,建议继续加大力度招引大品牌、大项目,对引进首店进行发布活动、推广活动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不断激活本地消费和吸引集聚周边地区消费。

作者系广州市总商会副会长、正佳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谢萌

编辑 崔格僖
校对 李冠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