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强榜单变化背后:双向奔赴下的稳中求“竞”

南方产业智库
+订阅

《财富》杂志官网本周发布2023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总体上看,今年500家上榜的中国公司在2022年的总营业收入达到15万亿美元,净利润达到7171亿美元。

梳理几大“上榜大户”可见,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下,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制造业发展总体稳定;新能源“一骑绝尘”,在智能化、网络化等“新四化”加持下,新能源汽车有了新面孔;房地产、互联网行业,则是在看到挑战的同时,也蕴藏着更多机会⋯⋯

数实融合形成新发展格局

从行业来看,此次上榜企业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且优化,入围企业覆盖信息科技、能源、汽车、食品、医药生物、金融等多个领域,金属产品行业成为上榜公司数量最多的行业,共有57家公司上榜。

一直以来,制造业都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此次排名最高的是鸿海精密,位列第5名,显示制造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数”“实”融合发展,正带动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所构成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榜单中,包括京东、中国移动、腾讯、联想、阿里、华为、中兴等一大批数字经济明星企业榜上有名,以5G、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明阳智慧能源集团为例,2023年排名420位,比2022年、2021年分别提高了4位、6位。明阳集团在推动传统能源行业向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生产转变中,通过对工业能源消耗数据实时监控,为“双碳”目标提供数据支撑。

欣旺达则从第332名跃迁至第291名。欣旺达一方面进行自动化产线升级改造,积极建设智能工厂;另一方面推动传统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了深圳首条5G+工业互联网产线,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2000余家企业抱团转型。

此次排行榜,领益智造从上一年的第397名提高至第388名,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领益智造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发运用到自动化生产的工业整体解决方案;首次上榜的海天味业,则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过去由“老师傅”把关的参数,逐步变更为理性客观的数据指标,甚至能个性化定制调味品。智能制造的赋能,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竞争力。

一批实体企业正加速拥抱数字技术,而科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企业也在加速拥抱实体经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双向奔赴,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新能源汽车销量“一骑绝尘”

值得一提的是,车辆与零部件行业有24家企业上榜,相比去年增加2家。传统车企依旧领跑,其中上汽集团排名27位,营收1106.1亿美元;一汽集团排名39位,营收876.8亿美元;广汽集团排名50位,营收773.4亿美元;东风汽车、北京汽车紧随其后。

依靠深厚的造车实力、成熟的体制机制,传统车企占据汽车总体规模的前列,同时部分车企借助出海的“东风”,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这种势头延续至今,上汽、东风、北汽占据今年1—5月整车出口量前十,其中上汽整车出口数量最多,1—5月累计出口39.6万辆。

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国汽车产业从燃油车逐渐变革至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市场的增长所在。

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头部企业,比亚迪营收相较上年增长巨大,今年排名66位,营收630.4亿美元,同比增长92.4%,尤其是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四倍,达到24亿美元。

今年,新能源汽车发展依然势不可当。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到28.3%,新能源车企话语权明显增加,已经开始超过燃油车企。例如,比亚迪1—6月销量1255637辆,同比增长95.78%,超过一汽-大众成为上半年乘用车市场销量冠军。

这样的变革同样在其它新能源车企上出现。除去年新上榜的新势力理想与蔚来外,小鹏汽车首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位列455位,广汽埃安在新能源上的优异表现,也拉动广汽集团排名从上一年的181位上升至第50位。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纷纷上榜中国500强。作为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企业集合了新能源汽车的顶端技术,强势领跑全球,并依靠出海获得巨大收益,在营收上实现大幅增长。

以宁德时代为例,2022年营收达到48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1%,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达到35.5%。全球市场每3辆电动车就有至少1辆装载了宁德时代的电池。

不过,上榜的15家车企中,有7家未能实现营收增长,市场分化进一步加剧,向头部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亏损主要集中在新势力车企。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撕扯”侧面印证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更加成熟,国家补贴政策正式退出,汽车行业的盈利性进一步减弱。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发展更具积淀优势,销量向头部集中,不断挤压新势力的发展空间,市场分化更加明显。

不过,在汽车产业快速奔跑的当下,发展面临的挑战依旧艰巨。数据显示,在《财富》中国500强中,净利润率上榜的40家公司中,无一家是汽车企业。如何让产业可持续协同发展,是未来要解决的重要方向。可以预见,这份榜单的车企排名还将迎来大变。

上榜房企强者恒强

另一大上榜企业“大户”,则是房地产相关行业,41家房企或以房地产开发为重要业务的企业上榜。

从全国来看,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已经连续两年在国内房企中排名最前。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中国华润有限公司和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对比上一年,上榜房企少了5家。具体来看,融创、富力地产、佳兆业重回榜单,光明房地产、旭辉、合景泰富和金融街等落榜,保利发展、招商蛇口等展示了母公司排名,未单独出现在榜单上。上榜房企减少是去年整个房地产行业规模收缩的写照。

为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产业良性循环,去年一年,国家从土地、金融、税费、市场管理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稳市场、稳预期、保民生、保交付的措施,助力市场筑底企稳、行业转型升级、企业回归健康发展,在维护经济安全和加快市场回暖复苏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这从房地产企业在2023年《财富》中国500强中仍然占据较多席位就可见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是按收入对中国最大的公司进行排名。分析显示,上榜企业营收总额为1.06万亿美元,但利润总额为-32亿美元,16家房企利润为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经济学教授吴振球指出,500强评价通常都是以营业额为标准,因为大多数情况营收通常与盈利是正相关的,《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以营收来反映房企的实力,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排除营收与盈利不相关、甚至是负相关的情况。一方面,像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建发国际、中国华润有限公司旗下华润置地等国企、央企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优质民企如万科、龙湖等,依靠健康可持续发展不管市场如何都稳坐榜单前列。

吴振球认为,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正处于转型期,向新发展模式过渡中,尽管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但预测上榜的房企会有所增加。

合硕地产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则表示,无论是从销售、拿地还是从融资层面来看,大型国企、央企以及稳健的民企都是主力。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是强者恒强。房企要实现稳健增长,需要打造包括营销能力、招采能力和对区域市场的理解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竞争力。

南方+记者 郜小平 拱千舒 周中雨 葛政涵 柴亚娟

编辑 马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