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违规行驶、乱停乱放、私拉电线充电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顽疾。为强化电动自行车管理,有效预防交通事故和火灾的发生,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应急管理办持续对电动自行车开展整治行动。
按照广州市道路交通秩序大整治行动要求,荔城街应急管理办积极配合区交警部门,每周二、周四派人在重点路段开展交通劝导工作。7月25日下午16时,记者来到荔城街荔城大道与荔景大道交界红绿灯路口,看到几名交通劝导员身着写有“荔城街交通协管”的荧光色马甲,手持“交通安全 文明出行”的小红旗在烈日下开展交通安全劝导工作。当看到有市民在驾驶电动车时没有佩戴安全头盔,出现闯红灯等违法行为,他们便挥动红旗,及时上前制止与耐心劝说,确保道路交通安全。
荔城街应急管理办工作人员何致稳告诉记者,交通劝导员主要是针对电动自行车规范停放和行驶开展劝导工作。“我们街道主要是存在不戴头盔和冲红灯的行为,劝导员发现了都会上前进行劝导,同时配合交警部门进行处理。今年我们在整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是戴头盔的戴盔率有明显提升,按照上一年的数据我们的戴盔率是不超过七成,今年通过长期的整治,达到九成以上的戴盔率,这在广州市来说是属于排在前面的。”何致稳说。
“开车都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戴头盔是保护我们人身安全,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我一上电动自行车马上就会戴头盔,这是自觉的安全意识。”市民夏先生对荔城街开展的交通安全劝导工作表示认可,他认为市民更应自觉按规定驾驶电动车,做自己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随后,记者跟随工作人员来到荔城街富民路9号某住宅楼。现场看到,住宅楼旁设有停车棚,同时配有充电桩方便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在停车棚内贴有相应的宣传单,警示居民要正确停放电动车,规范充电。但记者在现场仍看到不少“从天而降”的电线,这些长长的“飞线”是居民私自高楼拉下用于电动自行车充电。混乱不堪的“飞线”暴露在室外,不仅影响社区美观,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过程中与防盗网或墙壁产生摩擦,极易造成绝缘体磨损,导致漏电短路等问题,容易引起火灾,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我们接到群众打12345热线的投诉后,先过来现场勘察核实,同时贴出公告,贴完公告我们会上门告知居民,如果限期内依旧未处理的,我们就聘请专业的第三方公司进行剪线。”荔城街应急管理办工作人员杨志雄告诉记者,私拉“飞线”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政府也加大力度对这些“飞线”充电进行整治,接到居民投诉或日常巡查发现电动自行车存在占用逃生通道、私拉电线的情况,他们都会迅速介入处理。“电动自行车充电最好不要超过八小时,如果是‘飞线’充电是不会自动跳闸的,存在安全隐患,正规的充电桩是有跳闸装置的,充满了会自动跳闸,比较安全。”为此,荔城街应急管理办联合社区(村)居委会,引导居民到智能充电桩进行充电。
记者在现场看到,剪“飞线”的工作人员先将缠绕的电线一一梳理清楚,再用钳子将线缆剪断,并缠上绝缘胶布,通过对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装置进行拆除,杜绝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的发生。据了解,今年7月,荔城街应急管理办共接到“飞线”充电投诉10宗,处理9宗(还有1宗正在公示期间),剪断飞线268条。
来源:广州市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婷婷 余凌凯 文/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