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耍和学习之间该如何平衡,一直是不少家长和老师们日常苦恼的问题。
日前,陈一丹基金会和深圳图书馆联合举办悦读沙龙,邀请了海内外教育专家就“玩的教育学”、如何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与成长展开对话,为家长、老师和教育从业者们带来“玩的学习”研究分享,还提供了不少生动案例和实践方法。
玩可以很好的支持、促进学习
本次悦读沙龙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零点计划”研究团队一项耗时8年之久的“玩的学习”研究开启。自2015年以来,该团队与乐高基金会共同合作推进了有关“玩的学习”研究。成员们横跨4大洲,在15所学校(从幼儿园到中学),通过300多堂课堂观察与100多位学校师生、官员访谈,进行了大量的内容研究与案例分析,并将研究成果结集为《玩的教育学:培育学校与课堂中玩的学习》一书。
连线对谈现场
《玩的教育学》第一著作者、哈佛大学“零点计划”首席探索员Ben Mardell博士透过视频分享称,作为教育者最应该教授给学生的是适应能力,“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学会怎样去发挥创造力,学会怎样去提问、合作,帮助孩子培养情绪韧性,避免陷入慌乱。”
而玩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Ben Mardell博士提到,许多高等动物都存在玩耍的行为,这是动物为了应对未知的一种尝试,也就是说,动物是为了学而玩,玩可以促进学习。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证明,玩可以很好的支持、促进学习。
本书合著者及汉译作者、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中心“零点计划”实践专员刘奕欣博士则分享了在不同学校进行实地研究与实验的有趣案例。她指出,玩的学习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学方法,“当学习者主导自己的学习,探索未知,并在过程中寻找喜乐,玩的学习就会发生。”
对于教育者应该如何提倡玩的学习,刘奕欣给出了五条具体建议:要赋予学习者主导学习的权利、帮助学习者建立协同合作学习的文化、要促进学习者的试验和冒险精神、要鼓励富有想象力的思考、要欢迎在玩中产生的所有情绪。
“玩的教育学”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在不同国情文化下,玩的学习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与面貌。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院长边霞教授在分享中指出,“玩的教育学”充分尊重并且信任着儿童的天性,但同时,“玩的教育学”也需要教育研究者、老师、家长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
她还表示,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实施玩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的教育者可以在课堂或者校园里创造自己的方法。她以南京一个幼儿园老师巧妙利用园内小池塘作为游戏地而设计开展的一系列课程为例,通过让孩子们在玩水的游戏里玩漂船、折纸船、做竹排……去了解风与船的运动关系、不同材料带来的浮力不同等知识,形象勾勒了玩的学习在中国学前教育阶段的具体应用。
“今天在中国谈游戏化学习,大家更容易想到幼儿园,但玩的学习是可以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学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敏谊教授说。她提到,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做出的产品要服务于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哈佛研究团队透过博客等形式传播家庭教育相关内容,推动游戏化学习成为家庭学习的一部分,从而促进亲子关系及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而在国内,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相关学者也已在推动游戏化学习在社会教育场景下如博物馆、社区实践。
李敏谊称,放眼全球,游戏很重要,好玩很重要,尤其对儿童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推动玩的学习的发展,也与近年所倡导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高度相关的。
陈一丹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教育多元化的发展,“玩中学”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一直是基金会极为关注的领域。悦读沙龙举办同日,陈一丹基金会与乐高基金会玩中学项目合作也传来新进展,双方共同发布了《玩中学中国特别篇:对家庭、学校和城市规划的影响》,从全球视角研究和探讨了儿童在实体和虚拟环境中进行玩中学的众多益处。
据悉,本次悦读沙龙为一丹教育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由一丹教育研究院与教育创新社区一πYiPai联合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未来,悦读沙龙仍将不定期举办,为公众提供一个探讨和分享阅读、城市、人文和教育的平台。
【文字】南方+记者孙颖 通讯员 朱燕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