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7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378名新教师在东莞参加2023年东莞市中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开启职业生涯新征程。
新教师们有着怎样的教育情怀?他们将如何实现自己的从教梦想?又将以怎样的精神风貌承载市民群众对于东莞教育的期待?即日起,东莞市教育局联合东莞日报推出“欢迎来莞当老师”系列报道,专访东莞新入职教师,一起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毕业之初,选择就业地时我就认定了东莞,希望能将自己的所学带回东莞,为东莞教育发展作贡献。”在被问到为何选择到东莞当老师时,刘景升回答道。
今年9月,硕士毕业的刘景升即将去到东莞中学,成为一名美术老师。
东莞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受益者
今年28岁的刘景升,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本科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后保研至本校美术学院美术专业学习。
选择就业地时,刘景升没有犹豫,第一时间就确定了回到东莞、回到家乡。对于他来说,东莞教育的发展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变化,而是实实在在的亲身参与。
“从小时候聆听老师的教诲,到现在自己成为一名老师,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是一种传承。”刘景升说道。能够将自己的学识带回家乡,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刘景升感到无比自豪。
此外,抛开家乡情结不谈,刘景升也十分看好东莞的发展。“东莞作为珠三角地区‘双万’的新一线城市,有着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我相信东莞会是一支‘潜力股’。”
规培受益匪浅,前辈的故事令他动容
参加完规培,刘景升更加坚定了当教师的信念,也学会了如何做一名有温度的好老师。
在他看来,教育永远是双向的,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对教师自身而言,“修师德”与“强师能”不仅是教师投身教育事业之前所必须做到的,更是长此以往所必须坚持的。唯有具备良好的师风师德、过硬的专业基础以及扎实的师范技能,才能为学生立典范、作引领、助成长。
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星光,亦点亮星光。教师要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用心发现学生的特点和长处。教师不是赋予学生以“颜色”,而是挖掘学生的“颜色”,学生会“出彩”,教师会“添彩”。
刘景升说,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东莞市礼仁外国语学校总校长马新民主讲的“我为什么当老师”。课上,马校长说道:“多少年后的今天,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依然没有成为我想成为的人,但至少,我没有变成我所憎恶的样子。我一直不曾放弃努力,命运也给了我与之相称的回报。”刘景升默默将这段话记在了笔记本上,这是马校长的经验之谈,更是他的心之所向。
经历丰富,期待与学生共同成长
与其他新教师不同,刘景升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退役军人。
2016年,本科二年级的刘景升响应祖国号召,毅然报名参军,奔赴到祖国版图最西端——新疆军区南疆军区某边防团,开启了两年的军旅生涯。每当想起那时的练兵备战、巡逻执勤和站岗站哨,想起闯险峰、翻雪山、过达坂的日子,刘景升都不禁感慨。在这片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存的土地上,刘景升和战友们默默守卫,日夜奉献,凝结成一块块坚不可摧的祖国界碑。刘景升说道:“我现在都还时常怀念部队的生活,感激部队让我学会了什么叫做坚韧,学会了什么叫做奉献。”
大学期间,让刘景升最骄傲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参军,二是支教。攻读硕士时,他曾到汕尾市林伟华中学支教两个月,任教美术课。这次支教,让他对高中教学有了切身体会,让他的教学技能有了显著提升,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做一名教师的决心。
今年9月,刘景升即将正式走上工作岗位,立足于专业,刘景升希望做学生艺术道路的引路人,用美育浸润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感受力,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足于职业,刘景升希望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人生路上美好的风景都在脚踏实地里,我将与东莞教育共同奔赴美好的未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