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增城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派潭镇的“派潭烧鸡制作技艺”、“客家宴席‘九大簋’”、“派潭白茶制作技艺”、“派潭豆腐制作技艺”、“客家叶仔糍制作技艺”、“葛丸制作技艺”、“密石柿饼制作技艺”、“鹅兜红糖制作技艺”8个项目成功入选。
事不宜迟,下面带您一起逐个探秘,派潭地道非遗美食及制作技艺!
一、派潭烧鸡制作技艺
烧鸡作为派潭一道风味美食,历经百年匠心传承,用自己独特的味道,征服各方饕客,其成品形态饱满、色泽酱红、肉质鲜嫩、柔韧醇香、回味无穷,让人望而生津,垂涎欲滴。派潭镇现有60多间餐饮店销售烧鸡,年销售烧鸡约15万只。
制作烧鸡,食材、香料、器具、火候,四者缺一不可。派潭烧鸡首选当地走地鸡(三黄鸡),大小适当、肉质紧致,保证了烧鸡的品质。配料方面,秉持着保留食材原味的烹饪理念,仅以葱、姜、酱、盐为调料,把鸡放入卤水中腌制10-20分钟,使其入味,再捞出晾干鸡身5分钟。随后是烧鸡制作的核心技艺——烤制。烤鸡所需的窑炉采用特别方法制作,砌筑炉体很重要,决定木材燃烧是否充分,保温是否可靠。烤鸡使用的燃料以荔枝木为主,有木质清香、高温耐燃的特点,为烧鸡增添木质香气的同时,也能实现炉内温度稳步提升。炉窑的温度须由经验丰富的师傅亲自把关,火候的控制是成败的关键。将腌制好的鸡吊于炉内,经历25-30分钟的碳火烘烤便马上起炉,此时鸡身呈现浅铜黄色,外皮焦黄鲜香,内里柔韧又鲜嫩多汁。趁着热气未消之时立即斩件上碟,配以传统自制的酸梅酱料,便可摆盘上桌。从腌制到烧烤出炉需要近1个小时,慢工出细活,品质有保证。新鲜出炉的烧鸡酥香软烂、咸淡适口、肥而不腻,带给食客极致的口感体验。
二、客家宴席“九大簋”
客家饮食“九大簋”分布流行于增城北部的客家地区,是派潭客家人逢年过节办喜事摆宴席招待客人最好的菜色。这种传统客家菜式,是明清朝代以来,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各地定居,把中原饮食习惯和菜式与当地广府客家饮食菜色融合演变而成的。其传统制作技术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经群体传承延续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
“簋”是盛行于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盛宴的总称。“簋”原是古代祭祀时盛载黍稷的圆形器皿,后来又渐渐流传到民间,故广东民间有“九大簋”之说。民国前后,最常见的“九大簋”有如下四种:婚姻喜酌:为迎亲正日举办之筵席,每桌菜肴为九式(碗),号称“喜酌九大簋”。暖堂酌:是新婚夫妇交杯之宴,人称“高头五树四如意”,通称“暖堂九大簋”。开灯酒:又名“开灯宴”,是生子后第二年挂灯之喜宴,每席菜肴九碗,也称“开灯九大簋”。寿酌:乃庆贺寿诞之宴。“九”与“久”同音,取其“长长久久”之吉兆,每席菜肴亦有九品,谓之“寿酌九大簋”。
客家宴席“九大簋”菜单由白切鸡、芹菜蒜焖鹅、香芋扣肉、酿豆腐、炸甜酸肉(鱼)、粉丝炒下杂、洋葱木耳炒鱿鱼、碎扣焖竹笋、蒜蓉油菜组成。其食材大多是农家自产,制作看似简单,然而每一道菜品的制作工序要求都相当严格。只有准确掌握好这些制作技艺,才能做出一桌唇齿留香、色香味俱佳的客家盛宴。
三、派潭白茶制作技艺
白茶,属藤科野生植物,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叶家族中制作最简单也最接近天然的茶类,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的种类可以分为4种: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白茶在派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主要以“贡眉”为主,由菜茶鲜叶制成,外形上微显银白,滋味清甜,带有花香。
派潭地处南昆山脉的丘陵地带,山丘约占总面积70%,有牛牯峰、正在顶等8座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这就为派潭白茶鲜爽甘醇的品质提供了物质基础。白茶富含多种茶多酚氨基酸成分,有药食两用价值。白茶经开水浸泡后,茶色浅黄清亮,入口微苦,饮后回甘,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肥胖肠胃湿热的人饮用效果更好。
所谓“靠山吃山”,派潭民众历来有饮用白茶的习惯,派潭当地民众早在200年前就开始采摘加工引用白茶作为凉茶功能的饮品。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进士叫张度,原籍广东番禺后因其父亲死后葬于增城县西章山,故移居增城派潭,据当地传说张度由于初来增城有些水土不服,便时常饮用白茶祛火保健,一直到他就任常州知府等要职,还是以喝白茶为习惯。
白茶制作过程:首先是采收其嫩茎叶片,放在砧板上切碎。大锅烧热后放入茶叶微微炒软,茶叶放凉后装入大缸或袋子放置一夜发酵,第二天就会出现白毫。茶叶倒出放置在太阳底下晒干,成茶表面满披白毫,色泽银白灰绿。为防止受潮,茶叶用大缸或袋子密封保存,即“萎凋”,这是白茶加工的灵魂,萎凋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白茶成茶的品质。萎凋一般是在一定温度、湿度和通风的条件下,伴随叶片水分蒸发和呼吸作用,叶片内含物发生缓慢水解氧化的过程,期间茶叶挥发青气,增进茶香,发出甜醇的“萎凋香”,这对白茶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萎凋方式主要有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加温萎凋和复式萎凋。派潭民众主要采用日光萎凋的方式,通过“开晒、并晒、堆放、拣剔、干燥”等步骤完成对茶叶筛检的全过程,将挑拣出的茶叶放入大缸里进行发酵,这样整个制作白茶的过程就完成了。
四、派潭豆腐制作技艺
客家宴席“九大簋”中有一道菜就是酿豆腐,而 “派潭豆腐“就是做酿豆腐最好的食材。“派潭豆腐”起源于嘉庆道光年间从中原迁徙而来的派潭先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派潭豆腐的制作技艺,以血缘为纽带,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承至今,依然保持原始的制作工艺,口味不曾改变。派潭镇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种植的黄豆颗粒饱满、色泽光亮、蛋白质含量高,同时用清澈甘甜的山泉水制作,出品的豆腐豆香味浓,质地均匀有弹性,口感嫩滑,富含丰富的钙质和蛋白质,成为饭桌上一道逢年过节招待宾客的必备佳肴。在上世纪50年代,商贩在派潭走街串巷卖豆腐1块豆腐2分钱,2块豆腐只需3分钱出于经济实惠考虑,食客往往成双购买,从此,“派潭豆腐——焗食”的歇后语便流传至今。
五、客家叶仔糍制作技艺
派潭的客家人,每年清明节或中秋节每家每户都做客家小食叶仔糍,这是几百年来客家先民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叶仔糍有艾糍和豆馅糍两种,艾糍用艾叶和糯米粉混合做皮,用花生、芝麻、爆米花、红糖做馅,做好蒸熟成为黑色艾糍。豆馅糍是用糯米粉做皮,麦豆、虾米、猪肉、沙姜做馅,做好蒸熟成为白色豆馅糍。两种糍都是用牛拌叶包裹做成的,所以叫叶仔糍。叶仔糍制作需经采叶、煮叶、制馅、面团制作、包馅、煮糍等多个步骤。新鲜出炉的叶仔糍,清香四溢,软糯可口,滋味无穷。
六、葛丸制作技艺
派潭有着粉葛之乡的美称,种植的粉葛含粉量高,柔白细嫩,不论是煲汤、做菜或用来做葛丸都受人称赞。粉葛的高端吃法是从鲜葛中提取淀粉出来,做成葛丸。派潭葛丸做工精细,工序繁琐。先将粉葛洗干净去根去皮,用盆或桶装水把粉葛磨成浆,或用碓舂成浆,粉过滤去渣,留下葛浆水停留一晚后倒掉上面清水,将沉积的葛粉晾成半干,把湿度适中的葛粉用米筛手工筛,半干的葛粉会慢慢地分解,直到成为大小均匀的、小小的、圆圆的葛丸。葛丸的食法比葛粉讲究得多,葛粉只需用冷开水调成糊状再用沸水冲调就可食用了,葛丸则不然。煮葛丸要十分注意火候,不然就会煮成糊或是夹生。一般是先把水煮至冒小水泡的时候(大约是摄氏七八十度)就撤去柴火,慢慢洒下葛丸,盖上锅盖,浸大约一个小时,待至一个个葛丸都去尽白色,变得晶莹剔透了,然后才加糖等配料,开火煲滚就食。煲好的葛丸滑而不腻,软绵而有韧性,悦目又爽口。
七、密石柿饼制作技艺
密石红柿,是“增城十宝”之一。派潭镇密石村由于地势较高,丛山环抱,土壤属三沙七泥的红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所盛产的红柿质量上乘,颜色鲜红,无核或少核,核小,果肉致密,剥皮也不带肉,吃起来有甜、软、滑之感。红柿除鲜食外,还可制成柿饼、柿糕、柿酱等。
密石柿饼制作主要流程为原料挑选、洗果、去皮、干制、包装等步骤。首先原料挑选要选择肉质紧密、果肉粘滞含糖量高、果实成熟但肉质坚实的柿子,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开始人工去皮,去皮后把柿子用竹篾串起来,挂在太阳底下晒,晒足7到8天,直到捏起来柔软,闻起来有浓浓的甜香,柿子干就晒好了,晒干的柿饼口感甘甜,不含干涩味,广受派潭人喜爱。中医认为柿饼味甘、性平,具有润肺化痰、健脾涩肠、止血等功效。
八、鹅兜红糖制作技艺
鹅兜村位于派潭镇中部,群山环抱、派潭河水绕村而流、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种出的白蔗清甜多汁、皮薄茎脆。鹅兜村红糖制作至今保留着绿色、环保、无添加的纯手工制糖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甘蔗的果糖葡萄糖、维生素等营养元素,色鲜、味醇、甜而不腻。
起初鹅兜村村民制作红糖主要用到独特的工具“舂”,将当季白蔗洗净,切成一片片,倒入“舂”盆(即为石臼),用“舂槌”把白蔗连皮带茎捣碎提汁,再用竹匾进行过滤,过滤出来的蔗汁倒入大锅,将竹匾过滤的蔗渣也放在大锅中隔水加热进行第二轮提汁,猛火煮沸,原本的青绿色蔗汁逐渐变成金黄起砂的糖浆,将火力逐渐减弱,不断搅拌糖浆,糖浆越煮越浓稠,待糖浆颜色变成金黄或褐红色,便将滚烫的糖浆倒入凉盘中,快速擂糖,刺激红糖结晶,待糖浆达到将凝未凝的状态时,快速倾倒在竹匾里冷却凝固,颜色逐渐发红,红糖制作就完成了。
近年来,派潭镇不断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整理申报资料,邀请专家指导,积极推荐非遗申报。此次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功申报,对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文化血脉,提升派潭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意义。下一步,派潭镇将继续挖掘人文资源和精品资源,积极开展非遗申报,带领非遗走出去展演,搭建传承交流平台,推动非遗进校园,以文化赋能推动派潭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助力派潭打造“广东乌镇”。
来源 | 派潭镇综合服务中心(文体)通讯员:李若虚
编辑 | 谢芸冰
编审 | 姚利利
审核 | 派潭镇党政综合办(信息宣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