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卢传坚教授
夏季最难熬的莫过于“大暑”时节,尤其是在岭南,白天酷热,夜里也好似蒸笼,身上的汗出了一层又一层。这段时间也是皮肤问题的高发季,因为天气热,胃口不好,人们都爱吃些香辣的食物“开开胃”;一旦吃多了,脸上既冒油又冒“痘痘”。再加上高温和出汗,身上也特别容易起红肿的小疙瘩,还伴有白色的脓头,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发炎”化脓了。不少人会赶紧用上消炎抗菌的药膏,可“治标不治本”,这儿好了,那儿又起了新的,令人苦恼。
外热加“内火”,还是得从里调理为要。诸多清热药材里,蒲公英应该是大家特别亲切的一种,也是时下流行的“降火茶”。
“婆婆丁”
哪怕是在城区里长大的孩子,对蒲公英也不陌生。路边上、墙角下,总能见到这种小黄花的身影。野外便更多了,春夏常可见到成片的蒲公英花开放。蒲公英的嫩叶是人们爱吃的野菜,可以剁馅包饺子,也可以凉拌。东北把它叫做“婆婆丁”,据说这个名字的含义是它能治疗“疔疮”,也就是皮肤的化脓性疾病。
以往缺医少药,每当哺乳期的妈妈们出现乳腺发炎,导致皮肤红肿疼痛,婆婆们就到野外去采一把“婆婆丁”,回来给媳妇煮茶喝。至今,蒲公英仍是治疗乳腺发炎的常用中药,对于各种皮肤脓肿也适用。
消痈排脓
据本草古籍记载,蒲公英味甘而性偏寒,有“降胃火”的作用。中医认为,肌肉与脾胃关系密切,胃火亢盛时,容易发为皮肉里的“痈”或“疔”。气血淤积在局部,受“火邪”影响化为脓液,脓液排出后如果火气已清,皮肤便能愈合;但如果胃火如同野草一样清之不尽,那么皮肤就会反反复复地生疮化脓。
而降胃火的蒲公英,既能清热,还有消痈排脓的作用。民间也把它叫做“尿床草”,意思是小孩吃多了容易尿床,可见它“清泄”的力度之强。夏天泡一杯蒲公英茶喝,也有消暑利湿的作用,减少“上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