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古观今 探窑读城!“金山观潮”分享会上,专家这样建议

南方+

7月23日,在潮州市2023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暨金山书院2023年度文化活动之“金山观潮 大家读城”系列活动上,一场主题为“一眼千年 考古探潮”的分享会,带着观众回到窑火不息的宋代,透过笔架山宋代窑址的前世今生,打开潮州陶瓷史,触摸潮州的悠远文脉。

“金山观潮”分享会。黄敏璇 摄

“金山观潮”分享会。黄敏璇 摄

一眼千年,从一座窑探一座城。从窑到城,由古观今、推陈出新,向世界讲好潮州故事,成为当下潮州的文化使命,也是分享会聚焦的话题。专家们认为,一方面要“活化”笔架山窑,让文物资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潮州陶瓷产业必须主动拥抱新技术,加速自动化、机械化步伐,朝千亿产值进发,擦亮“中国瓷都”的金字招牌。

溯古

宋代龙窑长达近百米

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是广东宋代三大窑址之一,创烧于北宋初期,在北宋中晚期最为鼎盛。其生产的瓷器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产品之一。

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杨可 摄

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杨可 摄

自1954年以来,国家和省文物部门先后多次踏足潮州笔架山调查、发掘。迄今为止,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已发掘整理出逾10座斜坡式龙窑。出土的宋窑遗物有印花青白瓷器、青瓷器、酱釉或黑釉瓷器等,器物呈现多样性,主要有碗、盘、瓶、盏、灯、炉等生活生产日用器和人物、玩具等美术瓷,装饰手法凸显宋代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其中,10号窑是笔架山窑址保存最完整的龙窑,也是迄今发现的粤东地区长度最长、规模最大的宋代龙窑。

10号窑是笔架山窑址保存最完整的龙窑。郑坚 摄

10号窑是笔架山窑址保存最完整的龙窑。郑坚 摄

作为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石俊会从2012年起就多次参与笔架山窑考古。在近年来开展的第五次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在10号窑正前方的位置,发现了一段与该窑宽度和延伸方向都一致的窑壁残迹。据推断,这应是1986年考古发掘时以为已经被毁的10号龙窑窑头部分。10号龙窑原残长79.5米,加上这段新发掘出的窑头,“完整的10号龙窑竟长达近百米!”

龙窑之长,反映了当时笔架山窑的生产规模。“‘沿江十里,烟火相望’,形容的就是州城两岸烧制陶瓷的情景。”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炳炎告诉现场观众,因窑址分布范围广,笔架山山脚沿江一带的村落也被称作“百窑村”,潮州因此有了“宋代广东瓷都”的美称。“笔架山窑是潮州古代陶瓷生产发展的一个高峰。”

李炳炎说,海内外地下水下考古成果表明,笔架山窑生产瓷器主要销往海外,而它的存在,证明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

为什么是潮州?为什么是笔架山?潮州文化金融研究院院长、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梁红卫解释,宋朝扶持工商业发展,鼓励对外商品贸易,客观上刺激了潮州陶瓷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其次,笔架山有建设瓷窑的良好自然条件,其周边山体富含高品质的瓷土矿,方便就近开采用作原料。而且,笔架山森林茂盛,可以大量砍伐用作烧窑的燃料,笔架山也临近韩江港口,方便将陶瓷产品对外运输。

“这也反映了在北宋时期,潮州陶瓷业已经非常发达,在瓷窑建设和工场布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梁红卫说。

 观今

“活化”利用讲好潮州故事

窑火绵延千年,直至今日,陶瓷产业依然是潮州的支柱产业。如何从窑到城、由古观今,从古代窑火中探得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密码”?

让更多普罗大众走进笔架山窑,是其中的一个突破口。2017年,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第三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为广东省获此殊荣的两个单位之一,也是粤东地区首个获准立项的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8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笔架山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及建设思路。

石俊会表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与潮州市共同推进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依据国家文物局要求,考古工作将贯穿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始终,通过出土文物资料整理和研究、成果展示、场景重现等,让更多人了解笔架山窑。

“有必要借助展览、学术会议等方式,进一步梳理考古成果,为产业研究、文化研究奠定基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研究所所长肖达顺举例说,像“从广州出发——‘南海I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就是通过船上出土文物中蕴藏的丰富信息,揭示广州海上贸易长盛不衰的密码。“古为今用,将为当今推动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启示。”

回头望,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向前走,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在李炳炎看来,潮州陶瓷产业必须主动拥抱新技术、融入先进陶瓷新领域,加速自动化、机械化步伐,做出更多高附加值产品,朝千亿产值进发,擦亮“中国瓷都”的金字招牌。

坚定历史自信,是为了更好地涵养文化自信。在梁红卫看来,1000多年前笔架山的宋窑炉火,折射了宋代潮州的盛世繁华,见证了当时潮州陶瓷产业的高超生产技术。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不仅为潮州拿下“中国瓷都”金字招牌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而且鲜活地证明了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是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

他认为,“活化”笔架山窑,实际上是对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通过管控保护、发掘整理、主题展示、文旅产融合和传承发展,讲好陶瓷故事,提升地方软实力,带动关联陶瓷产业发展。

例如主题展示方面,他发现,笔架山潮州宋代窑址坐落在湘桥区,而陶瓷陈列馆却设置在相距几公里的枫溪,两者在区域上割裂,在功能上也无法协同。他建议,在广济桥到韩江大桥之间的韩江东岸地区规划打造潮州文化科创园,在科创园内建设集考古发掘、学术研究、文物保护、文化展示、产品营销于一身,多功能叠加与融合的综合场馆,向世人全方位展示潮州陶瓷文化。

他认为,潮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在我国正大力推进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背景下,建议潮州抢抓机遇,尽快启动申报岭南国家文化公园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打造潮州文化核心片区,让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在国家层面得到更好的呵护和展示。

观点

潮州留住中华主流文化印迹

一件件瓷器的外销,勾勒出潮州走向海外、融入世界的步伐。伴随着潮瓷的外销,潮人的生活方式和潮州文化也随之出海,潮州文化在海内外都得到了落地,更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梁红卫提到,潮州文化由原居住民文化、中原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形成,其主体是历次衣冠南渡者所带来的中原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潮州文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下来,留住了中华主流文化的历史印迹。

“难能可贵的是,潮州文化还是鲜活的文化,现在还为广大海内外潮州人所遵循和践行,这就为中华民族乃至为全人类社会保留了一笔珍贵、绚烂、瑰丽的文化遗产,因此,潮州文化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实至名归。”梁红卫说。

在他看来,潮州人也是最早移民海外的族群之一,随着潮州人的海外迁徙,潮州文化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中国海外最早的华侨和华人团体,即海外潮州人群体。海外潮州人往返家乡,将迁居地文化反向输入潮州,不仅影响了潮州文化,也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化。

他认为,在血统上,潮州文化最大限度地继承和保存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传播上,潮州文化开启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先河,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海外华人团体;在发展上,潮州文化丰富和滋养了中华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潮州文化对中华文化具有重大历史贡献,被称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当之无愧。

“我们要牢记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潮州文化的吸引力和对外影响力,强化海内外潮州人对祖国的认同和归属感。”梁红卫说。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记者 杨可



编辑 余丹萍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