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客快评】合理使用就是最好的保护

南方日报 南方+

车陂村为游客提供了走的空间和读的意义,漫步在村头巷尾,不仅有精神的收获,也有物质的享受,不仅可以一览客家文化的风情万种,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还可以品尝富有特色、风味独特的南口仙人粄、豆干、炖鸡等当地美食,既留住了乡愁,也涵养了乡风、重铸了乡魂,更给予了这个村向前发展、与城市共生的无限可能。

车陂村的美好改变,与南源世第的进驻息息相关。一栋闲置的民居改造,既有效保护了历史遗迹,又让大家深入了解先贤们的烟火生活,更为现在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历史文化的场所,为梅州的其他民居保护利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栋栋的古宅老屋既是见证者,亦为参与者,浓缩了家族世代的兴衰荣辱。参观这些老屋,就是在翻阅一本本立体的客家传统文化书籍,它们是鲜活的文物和珍贵的载体,承载着客家人百年记忆,保护修复只是基础层面,唯有活化,才能以与时俱进的思维赋予它新的使命。

慎轩楼变身为南源世第,是一种将古建筑以“博物馆化”的途径,是借鉴博物馆功能,借助藏品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等表达方式,打通古建筑和可移动文物展览之间固有理念,依托古建筑,结合民俗、物产、非遗、传统文化等,在古建场馆内设立与古建相匹配的特色展览与活动。古建筑与展览活动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共同成为“以文化人”的载体。

解读和欣赏客家围龙屋,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活化利用围龙屋,需要将古老的历史和新的产业、业态融合在一起,在保留文化底蕴的前提下,再把新的产业、业态和城市功能等“装”进来。慎轩楼的成功活化利用既为人们提供了追忆历史、感受生活的空间,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护古建筑,不仅要保留古建筑的“躯体”,还要让古建筑的“灵魂”得以延续。走在南源世第里,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当年的模样,但又有了不同,姓氏故事、家训家风等元素的注入,在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的视听、多元的表达中,饱含历史沧桑的建筑,具有了穿透时光的魅力。

传承文脉,深耕史脉。在梅州,不仅有南源世第,还有均质楼、玉庭楼等古建筑的保护利用成功案例,它们探索着传统历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从传承到创新,活化到新生,一次次创新之举,我们能触摸岁月的掌纹,亦能寻找到与当下的交融和对未来的期许,绽放其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芒。

相关>>近百年古民居慎轩楼变身客家文化对外展示窗口|围屋古韵 客家瑰宝⑧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陈萍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