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后人谈朝鲜停战谈判细节:把傲慢的敌人打回谈判桌

广东退役军人头条
+订阅

1953年7月27日,历经两年158轮会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朝中代表团联络员、侦察参谋李岳阳全程参与停战谈判。谈判期间,他负责提交战场动态及相关情报、联络协调中立国监察委员会等工作。

能战方能言和。生前,李岳阳常向儿子李方敏回忆往事,分享自己参与谈判心得:“谈判桌上其实是战场的延伸”“仗打得越好,谈判桌上就越有力量”。

今天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70周年纪念日。近日,李岳阳后人李方敏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带我们走进炮弹纷飞之下那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李岳阳的朝鲜军功奖章证

李岳阳的朝鲜军功奖章证

“美军谈判代表起初毫无诚意”

“吊儿郎当、傲慢无礼”,李方敏清楚地记得,父亲生前经常给他讲起,谈判之初美军代表不可一世的样子。

彼时,美军在战场上的优势成了他们傲慢的资本。

“美军谈判代表起初毫无诚意,不过是做做样子。”李岳阳曾向儿子回忆说,沉默成了谈判现场的常态,美军随意终止谈判和无限期休会频频发生。

李方敏依然记得,父亲提起谈判前期时的种种情景,显得十分憋屈。

“父亲跟我说,谈判桌上其实是战场的延伸。”李方敏说。面对这场军事与谈判交织相持的斗争,中方决定边打边谈,以打促谈。

李岳阳年轻时候的照片

李岳阳年轻时候的照片

此后,志愿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让谈判出现转机。

谈判步入正轨后,双方协定建立非军事区作为缓冲区。“父亲负责绘制朝中方阵地的地雷分布图,作为双方签字后互换的文件之一。”李方敏介绍,父亲将各部队的分图绘制成总图,再用英文标注出地雷的位置、数量等。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整,双方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提笔,落字,前后不过10分钟。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了。

“父亲每次提起停战协定签订的时候,脸上总是充满自豪。”李方敏说。

李岳阳曾向李方敏回忆起当天的一件趣事。双方互敬军礼、交换文件后,美军代表突然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这个猝不及防的拥抱让他一时没缓过神。“昔日刺刀见红的敌人怎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对和平的共同渴望、对中国人不畏强权的由衷敬佩……李岳阳没问,但答案并不复杂。

以其人之道瓦解敌军“诗歌攻心战”

战场上的胜利,得来并不容易。由于装备劣势,志愿军付出了极大牺牲。依靠装备优势,美军幻想通过军事获得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还扬言:“那就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

能战方能止战。亲历过漫长的谈判“拉锯战”,李岳阳深切感受到:“仗打得越好,谈判桌上才越有力量。”

李岳阳年轻时候的照片

李岳阳年轻时候的照片

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52年中秋前后,李岳阳所在部队在开城以南、汉江以北一带与美军作战。白天,美军利用飞机、大炮、坦克对志愿军发起猛烈进攻。晚上,我军在夜幕掩护下顽强回击,夺回失去的阵地。数日鏖战,让战士们都打红了眼。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双方枪炮射击间隙,敌军阵地传来熟悉的乡音,原来是美国阵前广播在提醒志愿军已是中秋。

李岳阳对美军这场“诗歌攻心战”记忆尤深。“那时候打得连白天黑夜都不去理会了,谁还问今夕是何年?”李岳阳曾向李方敏回忆说。

思乡情越浓,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越是浓烈:背井离乡、异国作战,都是因为谁?伴随着营长一声声“打!”,战士们将怒火化作枪炮齐鸣。

志愿军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美军广播西方诗人的名篇,用写满离愁别绪的诗歌勾起对手的思乡情结。

李岳阳的立功喜报

李岳阳的立功喜报

后来,审讯俘虏的时候,李岳阳惊喜发现,他们编的对敌广播:“East, West, Home is best!”(从东方到西方,最好还是自己家乡),竟击中了美国人的心。他曾回忆说:“在这场诗歌攻心战中,我们也算小有收获。”

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如何打赢以美国为首的先进工业国?李岳阳告诉后人:“靠的是万众一心的凝聚力。”这股凝聚力抵挡住了强敌的坚船利炮和攻心战,更让朝中代表团在谈判桌上始终“挺起脊梁”。

【统筹】祁雷 杜玮淦

【采写】南方+记者 马瑞婕

【通讯员】叶婷婷 潘煜坤 刁晓玲

编辑 董晨晨
校对 郭晓波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