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精神
为革命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的伟大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为了工农群众的彻底解放,不畏强暴、英勇奋斗的敢于斗争精神。
陈伯忠,乳名新启,1901年2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宁县江头乡的一个地主家庭。
经受革命斗争的锻炼
1921年,陈伯忠从高小毕业后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来到广州就读。后来,他在共产党员周其鉴的引导下,与罗国杰、王世录、龙启炎等组织了同乡学生会,经常在一起探讨社会问题。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积极研究探索社会问题和参加社会活动。1923年下半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翌年7月,他弃学进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在广州开办的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其间,认识了彭湃、阮啸仙等著名的农运领导人。8月,在农讲所结业,他被委任为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派回广宁领导农运工作,并参加中共广宁支部的领导工作。
深入推动广宁、四会农民运动发展工作
陈伯忠返广宁后,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黄田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在江头乡,他耐心细致地向农民讲解建立农会的好处,他还现身说法,讲解革命道理,并说服母亲,主动为佃户、债户减轻负担。经过陈伯忠等人的深入宣传发动,江头乡及其附近的几个乡先后建立起农会。
1924年10月,陈伯忠当选为新成立的广宁县农民协会副委员长兼农民自卫军军长,与周其鉴等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此外,他还率领各地农军一起进行反击地主民团武装破坏农会、镇压农运的战斗。在潭布战事中,陈伯忠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率队冲锋陷阵,与民团浴血奋战七昼夜,把各路增援之敌打退。陈伯忠作为这次战斗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充分展现出其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斗争艺术。
陈伯忠还善于抓住并解决革命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革命引向深入。1926年7月,他为了提高农会的威望和农民的革命觉悟,决定在已成立农会的地方实行二五减租和取消苛捐杂税,兴办农工夜校和妇女识字班,领导农民拆神庙、毁神像,破除封建迷信,给农民以实际利益,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解除封建迷信的束缚,从而把农民运动进一步推向高潮。
建立中共四会特支和国民党四会县党部
陈伯忠根据实际斗争经验,十分注意在工农运动中物色、培养积极分子。1925年底,他先后介绍了陈璧如、伍明生、唐少彬、李木等人入党,并建立了中共四会支部。1926年3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将中共四会支部改为特支,陈伯忠仍任特支书记。此后,四会的工农运动在以陈伯忠为首的特支领导下,群众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多数乡农会还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县总工会和县农筹会也在这期间先后成立。
壮烈捐躯
由于陈伯忠在各地发动农民组织农会,支持农民同地主豪绅作斗争,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扬言要他“丢脑袋”,还四处收买凶手谋害他。但陈伯忠没被反动派所吓倒,而是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继续到各地组织农会。
1926年10月底,陈伯忠在迳口镇开展农运宣传时,被反动分子截住,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
主要生平
陈伯忠,乳名新启,广东省广宁县江头乡人。
1901年2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宁县江头乡的一个地主家庭。
1921年,考入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到广州就读。
1923年春,参加筹组广东新学生社的工作,积极发动青年参加该组织。同年暑假先后到广宁、三水、高要、梧州等地宣传工农革命的道理。
1923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7月,在广州开办的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0月,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1925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到四会县开展农民运动。
1926年10月底,在蕉坑龙王庙附近惨遭杀害,时年25岁。
【参考资料】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英烈故事(上)》,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南方+记者 杜玮淦 实习生 赵晓婧
出品人 丁少红 杜玮淦 洪晓霓
联合出品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