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地铁已经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之一,其相关规定容易引发市民特别关注。日前,江苏南京一乘客在地铁车厢内喝水被开“罚单”一事再度引发社会关于地铁乘车规则的讨论。南京地铁方面回应称确实不允许在地铁车厢内饮食,但强调是“告知单”不是“罚单”。实际上,国内主要地铁公司中,多数都规定车厢内禁止饮食,广州、深圳地铁也不例外。
网传的南京地铁乘客“喝水被罚”单据。
不过,广州、深圳地铁也作出人性化调整,规定婴儿、病人可以进食。26日,在广州某地铁站,也偶有乘客带饮食进站。有乘客希望地铁公司能区别对待瓶装水等密封包装饮料和其他饮食,在方便乘客和交通安全之间取得平衡。
南京地铁称所谓“罚单”实为“告知单”,国内多数地铁公司不准车内饮食
7月25日,南京地铁发布《有关网传“乘客在地铁车厢喝水被开罚单”的情况说明》称,经核实,7月17日20时45分,南京地铁工作人员在三号线列车巡查时发现一位乘客饮用瓶装果汁饮料。为防止饮料泼洒引发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隐患,工作人员根据《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相关规定,告知其车厢内禁止饮食的要求,并向其出具《轨道交通设施内禁止行为告知单》,对禁止事项进行宣传告知。
南京地铁的回应。
南京地铁工作人员回应媒体时称,水属于饮料的一种,地铁有规定,禁止饮食。据交通运输部2020年4月1日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其中“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属于乘客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秩序的行为之一。此外,乘客收到的告知单,是用于宣传告知地铁相关规定,并非行政处罚。
地铁车厢内能否饮食多次引发争议。实际上,各地地铁公司在这方面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不只是南京,主要城市的地铁公司都禁止乘客在车厢内进食。国内十大地铁公司中,上海、北京、南京和青岛地铁的客服人员明确表示“有规定车厢内禁止饮食,所以不能喝水”。此外《杭州市地铁乘车规则》与《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也都规定禁止在地铁列车上饮食。广州、深圳地铁公司也有类似规定。
全国各地地铁还有这些规定引发争议
地铁是公共交通工具,相关乘车规则往往需要在乘客舒服和公共安全、社会文明间取得平衡,否则就容易引发争议。
近年来,多地曾提倡不要在地铁内跷“二郎腿”。多年前,杭州、西安等地关于乘坐地铁翘“二郎腿”是否文明的讨论一度火热。上海地铁在2021年也因提醒车厢内少跷“二郎腿”冲上网络热搜。
而地铁内是否可以拍照也曾引起热议。长沙地铁就曾因禁止游客拍照引起舆论讨论。2023年,贵州一摄影爱好者在贵阳地铁内对列车拍照时受到保安阻拦。广州地铁也曾就这类情况表示,站厅、站台、列车车厢等地铁场所均不可以进行商业拍摄,在不影响列车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普通乘客可以拍照。
今年4月,有深圳乘客称自己因在地铁内停留时间过长被“罚款”。深圳地铁表示,乘客进闸后最长乘车时间为210分钟,如果在付费区内停留超过210分钟,便需按目前深圳市地铁全线网普通车厢最高单程票价即15元,补交票款。
多地地铁公司对乘客在地铁内的停留时间有相应规定。如北京地铁从2014年起,规定乘客从刷卡进地铁站计算,一次行程在付费区内最多停留4小时;广州地铁规定进闸后须在270分钟内出闸;西安地铁规定乘客每次乘车从进闸到出闸的有效时限为210分钟。多地地铁规定,超出规定停留时间,需要补交超时票款。
广州地铁乘客:希望允许喝瓶装水,禁食奶茶等未密封饮品
作为的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地铁人流量巨大,相关规定也在交通安全和人性化规定间寻找平衡。《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第十三条明确禁止乘客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则规定禁止“在车站付费区及列车内饮食,但婴儿饮食除外”。据悉,广州市交通运输部门曾解释称,若乘客因赶时间、肚子饿等原因确有进食意愿,可选择在列车外,在尽量不影响他人的环境下进食。
7月26日,在广州市某地铁站,部分乘客手捧饮料、奶茶等饮食进入地铁,并在等候区或车厢内饮用,工作人员并未明确阻拦或劝告。有乘客说,地铁上吃东西的情况较少,喝水的现象较多,并认为地铁工作人员阻拦乘客在地铁上喝水有些“不可思议”。还有乘客认为,在地铁上喝奶茶等未密封饮品可能会泼倒、洒漏,存在导致乘客滑倒等危险,应该予以禁止,但瓶装的水、饮料希望可以饮用。
广深两地的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还对一些不文明、存在危险因素的行为作出明确禁止性规定,诸如“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在站内、楼梯、疏散通道内长时间滞留”“赤脚、赤膊、衣冠不整或妆容、装扮容易引起他人不适或造成恐慌的行为”“乞讨、卖艺、歌舞表演、捡拾垃圾或进行兜售、推销等其他营销活动”等行为被明令禁止与约束。
南方+记者 陈海燕 实习生 高天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