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曾经被业内人士调侃的临床医学专业,正在成为高考志愿填报的大热门。
数据显示,2023年临床医学专业搜索热度排名位居第一,远远超过计算机等热门专业。除了临床医学,眼科、口腔、预防医学、生物工程等医学专业热度同样名列前茅。
图源:掌上高考截图
放眼近年来的高考季,医学专业报考热度始终不减。在2022年的专业人气排序中,临床医学高居榜首。再往前看,2021年全国30个招生省市中,近三分之二省市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录取分数线高居综合性大学前五位。
“学医热”居高不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即将踏上医学道路的人来说,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
临床专业录取分数线高涨
三年来,不同层次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录取线明显上扬。
2023年广东高招中,医学类院校表现不俗。
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被编排在专业组217,该专业组2023年在广东的投档线为645分,在8个专业组中排名第二。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专业组最高投档分671分、最低投档分653分,均创历史新高,最低投档排位为3258。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儿科学、精神医学、医学影像学等医学类专业最低排位均有350—5600名不同幅度的提升。
新晋“双一流”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录取分数均在600分以上,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两个专业最低录取排位均比去年有所提升。广州中医药大学普通类(物理)投档最高分654分,投档最高排位3177,普通类(历史)投档最高分653分,投档最高排位163。
此外,农村定向卫生专项也得到了考生追捧。
今年,广东农村卫生专项所有院校均一次性满档,热度稳中有升。其中广东医科大学提前批农村卫生定向招生物理类录取最低分547分,录取最低排位78669位,较去年的86970位前进8301个排位。物理类投档线最高分615分,录取最低排位17617位,这也是农村卫生专项本科物理类投档线的最高分。
再来看省外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2023年在广东招生录取排位为213和513,同比提升了586和168名。
八年制临床医学是高分考生的“白月光”。2019年至2022年,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在广东的门槛由第1154名提高到第872名;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浙江的门槛由第2018名提高到第649名。
中山大学。
疫情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医学的价值
曾经,学制周期长、收入回报低、工作负担重等原因,“劝退”了不少考生报考医学专业。
根据我国现有医学教育学制,医学的培养从3年到8年不等,其中临床医学教育学制是3、5、7、8年制并存:3年制毕业生授专科学位,5年授医学学士学位,7年授医学硕士学位,八年制授医学博士学位。
2015年起,我国实行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也就是说,硕士毕业后,学生可拿到规培证和研究生毕业证。
但这远远不够。按照目前三甲医院招聘要求,若是一名考生18岁完成高考,一般情况下要30岁才能拿到博士学位,正式进入职场,且要忍受一段时间低收入期,而此时身边同龄人大多已成长为职场骨干。来自同龄人的压力与焦虑、过重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让一些人不愿意选择医学专业。
如今,形势发生了转变。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公众逐渐认识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价值,医生的待遇和医患关系得到改善,医生社会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这过程中,不少学子受到感召,愿意选择医学作为未来职业。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曾公开表示,2020年报考医学专业的人数大大增加,报考清华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的人比前一年增加了近30%。
的确。以最低投档线来说,2020年南方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录取分数和最低排位均是近五年最高。
应当看到,疫情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医学的价值。医学专业受追捧,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南方医科大学。
“学医热”背后的求稳心态
在业界看来,“学医热”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求稳的心态。
不为良相,就为良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在传统观念里,医生和教师是一份体面的职业,备受大家尊敬。所以,医学类和师范类专业,自带“稳定”属性,就业情况相对好于其他专业。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趋向于饱和,大家把“票”转投医学类专业,客观导致了“学医热”的产生。
为人生寻找更大的“确定性”,尤其体现选择在农村卫生专项的考生身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林兴栋说,农村卫生专项热度逐渐上升,读书免学费、有补贴,毕业即就业、有编有岗等利好因素吸引了大家报考。尤其在实行了县域医共体“统招统管统用”后,学生未来的工作收入、绩效和晋升途径都能得到保障。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刘远举进一步认为,临床医学热是当下“体制热”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医生相较于其他公职,更显进退自如,还能选择更市场化的民营医疗机构。”
同时,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和新消费潮流的兴起,未来医学专业仍拥有广泛的就业与发展前景。
庞大老年人口让更多人看到了医疗行业的潜力,正畸、种植牙、医美成为了新潮流,口腔、眼科、体检、中医等消费医疗细分赛道,迎来了发展新阶段。
当下,人工智能的兴起影响了考生们的选择,大家在选择专业时,趋向于选择门槛高,专业技能强,不容易被AI取代的专业。“尽管医学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很快,但作为一门与人打交道且准入门槛高的专业,未来被取代的风险还是较低。”余涛说。
资料图。
学医相对稳定,上升通道比较公平,靠实力说话,是一个很好选择。但读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期间就要面临很多专业课和考试,进入职场后也会面临更大竞争压力。
“临床专业回归是一个可喜变化,尤其是高分考生涌入,将为医学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余涛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意识到,在就业压力和职场的“内卷化”下,尽管要付出长学制的代价,但是报考专业性强的临床医学,还是一次“划算”的选择。
热冷总是相对的。储朝晖说,说到底,专业冷热和职业待遇会随时发生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内心的声音,如果没有一腔热爱和潜力,很难深耕行业。
“所以考生报考时一定要因人而异,切勿盲目跟风!”储朝晖强调。
【撰文】话题研究员 黄锦辉 实习生 王佳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