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团队在国际医学顶刊《自然医学》上发表了最新肺癌研究成果。该研究题为“吡咯替尼治疗晚期一线HER2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以患者为中心的2期临床试验”,首次提出了一种对于罕见基因变异患者的全新临床试验模式,让更多肺癌患者得到用药希望。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介绍,临床试验是一种通过严格筛选,使符合条件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最前沿的、未上市药物治疗的研究模式。据统计,在以往传统的临床试验中,仅有44.8%的癌症患者有机会参加,而其中将近一半(21.9%)的癌症患者因为入组标准等限制而被排除在外。
周清表示,严格的入组标准保证了一批条件基本相似的人群接受相同的药物治疗,从而使药物疗效可信度增强。但是,过度严格的条件会限制患同一癌症的其他患者接触研究药物治疗,最终的研究结果也往往无法代表真实世界广大癌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特别是对于携带罕见基因变异的患者来说,由于罕见突变的发生率较低,携带这类基因变异的患者数量有限,找到合适人选进行试验较困难,靶向药物的研发周期也会变长。”周清解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类患者可能都使用不上有效的靶向药物,可能就会面临悲剧性结局。而临床试验,是他们接触最前沿药物的宝贵机会。
该次吴一龙教授团队的研究,针对的正是罕见基因HER2突变晚期肺癌患者,试验靶向药吡咯替尼对其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了让更多患者接受到前沿药物治疗,研究团队采用全新临床试验模式,特别设置了三个组别,分别为“严格入排队列”“同情用药队列”和“真实世界队列”。
论文第一作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后刘思阳介绍,“严格入排队列”为经过严格筛选的、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同情用药队列”为携带罕见靶点、但不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比如有乙肝或身体状况较差者,也可以接受研究药物治疗;“真实世界队列”则为不接受研究药物治疗,而在真实世界中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的患者。
“该研究方法通过扩展入组标准,使得被排除在外的患者也有机会接受前沿的药物治疗,为更广泛患者群体提供药物疗效和安全性信息。”刘思阳说。
这也意味着,此次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设计,扩大了罕见基因突变患者接受前沿靶向药物治疗的机会。研究结果则显示,对于HER2突变的初治肺癌患者,吡咯替尼可能是一个治疗选择。
对此吴一龙也表示,此次研究病例数不是很多,药物疗效也并不惊艳,但依然被国际顶刊《自然医学》看中刊发,完全在于研究设计的新颖性,“这为以后罕见靶点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一个案例,也为全面评价一个研究药物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前瞻性和实用性非常强”。
南方+记者 陈伊纯 见习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