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历时近三年,关乎阳东未来的“淘汰赛”,直到近日才揭开神秘面纱。
6月28日,阳东区5家重新组建的区属国有企业集中揭牌,标志着阳东区国企改革重组发展迎来新起点。
6月28日,整合后的阳东区5家区属国企正式揭牌。
在本轮国企改革重组发展中,组建阳东区金锋城市投资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阳东万象置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阳东区东鸿城市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阳东区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阳东区扬东资产经营有限公司5家区属国有企业,整合后区属一级企业由原来的17家压减至5家。
改革开启,勇者为先。这场肇始于2021年,发力于2022年,落子于2023年的国企改革,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每一个改变都是为了击穿核心痛点。
“17进5”,每一场纷繁复杂的整合背后,都寄托着改革者的雄心壮志。“要紧扣发展定位,立足主业,明确主攻方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全力打造惠民生、促发展的优质精品工程。”阳东区委书记李坤如此寄语。
这场从定位开始的变革,正悄悄重塑着阳东的发展质量和后劲。这一次,阳东能否闯出一条国企改革的新路?
肇始:区属国企“散慢小”处境艰难
康旭开,阳东区财政局副局长、国资局局长,见证了此次国企改革的全过程。谈起改革的初衷,他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掰起了手指。
2021年,阳东区GDP343.6亿元,区属17家国企当年营收10.4亿元,净利润196万元,与17.6亿元的资产总额比起来,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忽略不计。
规模小、效率低下、业务单一、亏损严重,很多地方存在的国企通病,在阳东一样也没落下并长时间备受诟病。
“到国企没前途的。”这是阳东区很多人的一个认知。与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和热热闹闹的招商引资比起来,“门前冷落车马稀”,这是当时阳东区区属国企的真实处境。
阳东区国企改革的路将如何走?
2021年起,阳东区将国企改革列为重点工作,提出充分激发国企发展活力。
2021年初,刚来阳东工作不久,时任阳东区委副书记、区长的李坤,高度重视国企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李坤认为,相比一般的企业,国企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市场化的主体,又能很好地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的全局意识,企业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有效完成行政机关无法实现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差异化”功能,也就是财政“第二只手”的作用。
阳东区委书记李坤调研国企改革。
经过深入的调研,阳东区委、区政府正式将国企改革列为重点工作,并在2022年1月的阳东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充分激发国企发展活力。进一步赋能万象、金锋两家区属重点国企,注入企业发展所需的经营资质、优质资产等要素,鼓励企业拓展各种经营,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稳步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升级,完善公司治理,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当时区里提出推进国企重组升级,这是阳东第一次大规模做整合,大方向是做强做优做大,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打造一支‘国资铁军’,尤其是疫情防控时,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能随时为党委政府分忧。”康旭开回忆说。
可整合谈何容易?17家国企,长期以来形成的利益纠葛,各种“呆坏账”和人员诉求,都让人眼花缭乱。
阳东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志方主持国有企业工作调度会议。
阳东区委、区政府经过认真摸底调查和半年的精心准备之后,2022年7月,《阳江市阳东区国企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出台。
一场涉及到17家国企去留,600多人安置,数十亿国有资产重组的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
发力:“大刀阔斧”和“全体起立”
“大刀阔斧”和“全体起立”是阳东国企改革留给外界的印象,背后则彰显了区委、区政府在资产重组和人力资源配置上的精准布局。
“几艘小帆船拼在一起成不了航母,简单堆砌不行,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完善的制度,才能使之具备航母的功能。”康旭开表示,企业重新组建后制度建设要跟上,发挥人员、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找准企业定位和主攻方向,朝着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前行。
由金锋集团承建的阳东区东城镇金村宜居乡村建设项目。
循着这个思路,阳东区重点培育了金锋、万象、食品三家区属国企。以区金锋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为基础,组建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平台金锋集团。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范围,承担融资、投资建设城区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国内贸易,同时承担城市产业发展服务和城区运营管理职能。
以现有阳东万象置业投资有限公司为基础,组建园区产城融合平台万象集团,使其具有资本运作、资产经营、多渠道融资、项目投资开发等职能,负责阳东产业园区的基础项目投资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打造配套齐全、管理完善、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产业新城。
食品集团主要负责生猪收购、定点屠宰和猪肉批发、配送、零售等业务,保障阳东市民的“菜篮子”,同时将区物业管理站的农贸市场等经营性资产划入,为阳东区提供卫生、优美的市场环境。
在人才梳理上,阳东区则直接将5家国企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管“全体起立”,面向全市统一招考,最终只有3位留任,其余11位全是从市、区两级干部和国企人员中层层筛选而来,一大批年富力强、干劲充沛,想干事,会干事的人走上国有企业管理岗位。
项健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年44岁的他,之前在阳江市交投集团做中层,在区委组织部严格的考核下脱颖而出,成为了阳东区东鸿城市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一家区属老国企,东鸿在职人员共有234人,近年来一直持续亏损,历史包袱沉重,团队士气低落,2023年全公司被集体降薪30%。
“今年3月,东鸿新班子成立,5个人里1人是原职任命,其他4人都是外调或原地提拔上来的。”谈起新公司的变化,项健华说,“大家对新班子充满信心,认为借着此次国企改革的东风,东鸿一定能再现辉煌。”
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加快食品、城市建设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升企业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这是“17进5”过程中,阳东区委、区政府定好盘子、理清路子,抢抓机遇的担当和远见。
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被清理,管理层级被进一步压缩,有80多人根据自身优势和技能重新调配工作岗位,无一人下岗或清退,切实解决好了职工安置问题……
这是“17进5”过程中,阳东区委、区政府“肩挑千钧担、手捏绣花针”落细、落小、落实的控盘能力。
发力于去年7月的国企改革,在经历近一年的“提速”之后,终于在今年6月迎来了“落子”时刻。
落子:“我们有信心明年把工资涨回来”
2022年,金锋、万象集团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1966万元,净利润1571万元,刷新了阳东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节节攀高的经营数字不断验证着改革的成效,“活更多了”“干劲足了”,这是国企老总们最大的两个感受。
“金锋公司以市场化理念找准发展突破口,通过赋能下属公司扩大企业经营范围,推动新业务板块的发展。两年多来,金锋集团承接城区基础设施及乡村建设项目80个,投资总额合计22025万元,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下水管道铺设、道路公路单改双等道路交通、城乡供水工程项目,完成投资14911万元,有效提升阳东城区品质。”阳东区金锋城市投资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冠介绍。
由万象集团承建的标准化厂房建设。
同样,重组后的万象公司扎实主责主业,加强园区管理,做好工业园环境卫生整治及园区绿化、市政道路维护工作。其中五金刀剪生产研发基地引进培育和扶持企业21家,入驻企业年产值达9亿元,年税收达2500万元,培育拓必拓、君和工贸等2家产值过亿元企业。
食品集团谋划建设阳江市阳东区肉类冷链物流加工产业基地项目;东鸿公司加快推进金桂花园等新楼盘的开工建设;扬东公司则积极处置低效无效国有资产,指导组织关停企业的市场化退出工作。
在改革过程中,阳东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围绕全区发展规划,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夯实国企发展支撑点,推动项目强企实体化,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6月28日,历时近三年的“淘汰赛”终于“落子”。五家主业清晰、管理规范、士气高涨的阳东国资重新被认识。
李坤在揭牌现场寄语这五家国企,始终铸牢国企的“根”和“魂”,主动投身“百千万工程”、加快深度融湾步伐、构建“1+3+3”现代化产业体系等重点工作,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发展一线找到自己的舞台。
改革需要久久为功。尽管此轮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要真正把过去被看作城市发展短板的阳东国企,转换为城市发展的长板,阳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阳东的决心很大。
“今年东鸿定了3亿元的营收目标,比去年增长9%,力争实现盈亏平衡。明年我们有信心开始盈利,也有信心把工资涨回来!”项健华笑着握紧了拳头。
【策划】杨世华
【撰文】赵强 黄林 通讯员 陈运恩 罗丽静
【图片】成伯伟 林汉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