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到村卫生站看病也能刷医保卡支付,真是太方便了。”南澳县后宅镇居民陈大妈开心地说,身患高血压的她以前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县人民医院才能刷医保卡支付诊疗费用。
这是南澳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探索之一,是改革带来的福利。近几年来,由于医共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南澳岛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不足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观,“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渐渐成为现实。岛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诊疗服务,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01 县域医疗能力整体提升
南澳县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常住人口仅6.4万。由于服务人口少而且分散,医疗机构长期处于运营不良状态。
为走出这一困境,2017年,南澳县政府与汕头市中心医院签署协议,由后者全盘托管南澳县人民医院,同时投入2000万,启动新住院大楼、新门诊综合楼、120急救指挥中心等基建设施建设,并配置了64排128层螺旋CT、1.5T核磁共振、CT检验车、体检车等大型设备。作为托管方,汕头市中心医院派遣30余位医生、专家、管理人员常年驻扎海岛,全面强化总医院综合医疗救治功能。
短短两年时间,南澳县人民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也为后续的医共体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9年,南澳县成为了国家试点县,开始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形成以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总院)为龙头,3家乡镇卫生院(云澳、深澳、后宅分院)为骨架,30家村卫生站为网底的卫生服务体系,向“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改革转型。
▲南澳县医共体总医院住院大楼
几年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提升了南澳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有效满足了海岛居民的就近就医需求。
据统计,2022年,县人民医院床位扩至130张、DRG能力指数提至1.96,分别比2016年提升了51%和87%,心血管、微创介入、血液和医学影像等方面能力有重大提升。2022年开展手术1580例,其中三四级手术458例,分别比2016年增长了446.71%和137.31%。
三家分院在南澳县委县政府投入500万元支持下,建立住院部、配备了移动体验车。县人民医院派出骨干担任分院院长,全面提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见病治疗、康复护理服务能力。2022年,南澳县乡镇卫生院结束了“0住院 服务、0医保报销”的历史。
30家村卫生站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共投入约500万元,统一配备电脑、读卡器、打印机、血压计和血糖仪,为村民提供建档、家庭医生签约、看病、转诊、随访、筛查6项标准化服务。
有了这些后盾,南澳县围绕海岛疾病谱和主要流出病种,不断配强医疗“战斗队”,全面拓展医疗服务深度宽度。2021年,全县共救治心脑血管病、骨折、肿瘤、椎间盘疾病、肺炎、老年性白内障等重点疾病1316例,比2016年增长135%。特别是针对海岛老龄化加快、妇幼保健薄弱等问题采取了补强措施,2021年在岛内收治老年人、儿童和妇女群体前五位疾病组的病例数分别比2016年增长了121%、48%和129%。
“相比改革前的缺医少药,南澳岛居民留在县内就医可以每年节省1000万元以上的异地住院负担,享有的医疗服务也更加丰富、多元、优质。”南澳县医共体总院院长张苏伟说。
▲南澳县医共体总医院行首例乳腺肿物微创旋切术
02 引导患者自觉分级诊疗
“衷心感谢医生、护士们这几天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尤其是在云澳就能住院,不仅方便,还能享受更高的医保报销,真是百姓福音。”2022年9月的一天,从云澳分院联合病房痊愈出院后的李先生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
“联合病房和同时开设的联合门诊由总医院和云澳分院共同打造,遵循资源共享、服务同质理念。”云澳分院院长江家欣介绍,总医院每周定期派驻主任医师查房、制订治疗方案和指导住院医生,为患者提供全过程医疗服务,“现在云澳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总医院甚至汕头市中心医院的专家服务了。”
“成功的医共体机制,应有助于引导患者自觉分级诊疗。”张苏伟表示,联合病房和联合门诊的诞生正是这一思路的结果——以更优质、便民的医疗服务,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进一步实现上下联动、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目标。
▲云澳分院联合门诊
事实上,除了上述这只有形的手之外,还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助力南澳县的分级诊疗。
2022年3月,汕头市卫健局成立由汕头市医学科学院院长许海雄任组长的医共体建设专家指导组。在其指导下,南澳岛全面优化医共体建设整体架构,在总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了县镇村信息“一张网”。
有了这张网,分院和村站能共享总医院数据库临床信息、电子健康用具和远程医疗信息技术,可建立门诊电子病历、查看公卫平台、开具或查看检查申请单、开具电子处方,并视病情开具转诊单上转到县医院就诊。
有了这张网,患者也可以根据病情、期望和经济条件进入就医“点菜”模式,在总医院、分院和村医三者之间选择首诊医生。首诊医生会根据病情分类处置,确保患者在医共体内享有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同时,南澳县医共体还利用信息化开展村卫生站医保支付试点工作,以总院医保结算延伸至村卫生站的形式开展医保报销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已在后宅镇西山村、山顶村农村卫生站等4个村站试运行。
在同质化医疗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海岛患者自愿选择基层首诊,然后遵循首诊医生指引,进入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就医渠道。
“2022年南澳全岛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诊疗15.86万人次,占全县诊疗量65%。”张苏伟不无自豪地介绍,如今岛上居民95%以上被15分钟就医圈覆盖,过去海岛居民生病因自服民间草药,造成治疗时机延误的情况,在医共体时代已不复存在。
编者按:
当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已成为广东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2019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5个地市试点,逐步发展到全省70个县(市、区)全覆盖,初步建立起“一盘棋、一家人、一本账”的县域整合型服务体系,在破解卫生健康事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经济、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释放出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在此基础上,2022年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推动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率先在全国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破解“卡点”问题,探索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几年的探索中,各地涌现出一批鲜活的建设案例,充分体现了广东医改工作者的智慧与经验。在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指导下,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近期集中采访了7个县(市、区),试图于“小切口”着手,往纵深处发掘,梳理其做法与成效,为下一阶段医共体建设提供借鉴。
欢迎订阅2023年《人之初》杂志
▼▼▼
鸣谢 |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
策划 | 宋炳军
记者 | 廖维佳
编辑 | 杨重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