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在深圳成功创业,将成为我们的金字招牌!”香港城市大学学生沈君达说,“随着就业飞地的开设,我们更有信心加快技术转化,走进大湾区。”
今年3月开始,深圳陆续在香港开设了3个就业“反向飞地”,深港双方将在创新创业、就业促进和人才交流等多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为有意来深就业创业发展的香港青年提供场地保障、项目展示、资金支持、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等全方位赋能服务。
两年前,“90后”香港青年周盼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深圳,随着对深圳工作、生活的认识逐步加深,周盼看到了深圳的发展机遇与速度,“这是一片活力希望的热土,我选择留在深圳,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机遇。”
自从今年2月6日,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以来,两地的交往更加密切、频繁。据香港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6月北上港人总数超408万人次。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内地与港澳各领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
点开“i深圳”App,进入港澳服务专区,为港澳居民提供的100余项高频在线服务一目了然。
为消除港人来深工作生活后顾之忧,服务港企在深快速发展,让港人港企享受到内地居民和企业同等待遇,深圳聚焦港人港企常办高频业务,不断优化办事流程,提升办事服务水平。
如今,港澳居民通过“i深圳”刷脸完成实名认证后,可在线办理社保/公积金业务、通行证预约、医院挂号、购房意向登记等服务。同时,港澳服务专区还汇聚了深圳文体旅游、科普活动、文化生活等资讯,让用户及时了解相关资讯。
“在香港,可以跨境办理深圳社保,家门口的服务点就可以咨询深圳社保政策和业务。”目前在深圳自由职业的香港青年陈晓璇,在深圳参加了社保,“便利的办事体验,相信会吸引更多香港青年选择在深圳发展。”她说。
不仅如此,依托广东省统一身份认证平台能力,“i深圳”App还支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港澳居民居住证两种证件实现实名认证,完成实名认证后即可在线办理相关业务。
此外,深圳线下政务服务中心设置了港澳居民咨询导引台或港澳居民服务专窗,为港澳居民提供粤语、英语咨询导引服务及相关办事服务。港澳居民还可以通过邮政快递的形式提交申请材料和送达审批结果,有效满足异地代收办事需求。
目前,深圳市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已在市、区、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部署,在一些人流量大的商圈、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也有部署,支持自助办理166项高频服务事项,涉及公安、社保、住建、民政等部门相关服务事项。
“深圳很年轻,有活力,政府的服务也很贴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跨过深圳河追梦。”2021年,香港青年周盼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来到深圳。
经过1年多的工作时间,让他认识了深圳,喜欢上了深圳,他决定留在深圳发展,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两地青年沟通交往搭建桥梁。
随着深港合作向民生领域深层次拓展,深圳对港澳青年的吸引力持续增强,越来越多像周盼一样的香港青年跨过深圳河,选择深圳发展。
据统计,目前在深参保登记港澳企业超5000家;港澳人员在深参加工伤、失业、养老保险三险合计超10万人次,同比增长5.32%;其中养老保险参保量达4.58万人,同比增长13.9%。
近年来,深圳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港澳青年在深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并开设了三个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反向飞地”。今年,深圳四部门联合发布了《深圳市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实施细则》(下称《细则》),把覆盖到港澳青年的就业和创业政策,进行了全面更新梳理。
《细则》明确了多项支持港澳青年在深就业创业的补贴政策,其中包括社会保险费补贴、基层就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生活补助、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求职创业补贴、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
关于支持港澳青年创业,符合条件的港澳青年创业可以申请包括一次性初创企业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场租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创业孵化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市级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奖补、港澳项目落地配套资助等项目。
《细则》规定要建立国际人才职称评价绿色通道、实施境外职业技能证书直接采认、完善社会保险服务跨境协作机制等,全力支持港澳青年就业。
为便利港澳居民和企业来深创业,深圳推出了“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商事登记服务,全面实现港澳企业商事登记服务前移、离岸受理、远程办理。
鲍师傅、沪上阿姨、一点点、奈雪的茶……今年在社交平台上香港“反向代购”走红。在深圳各大商场、小吃街、景点等频现香港人的身影,越来越多的香港人跨过深圳河,游玩在深圳。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在交通方面有了新的进展,“港车北上”于7月1日正式启动;深港两地的公交车和地铁二维码也实现了互联互通……交通的便利极大地促进了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情。
7月,深圳更是推出了八条《深圳市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可以通山、达海、贯城、串趣,为港人来深圳旅游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新选择。
最让港人感动的,还是深圳推出了一系列便利措施,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实惠与方便。
“在香港,我们习惯购物习惯刷卡或使用现金;在深圳,微信支付等方式更普遍。”李女士的女儿在深圳工作,为了陪伴女儿生活,她时常往返深港两地。由于没有内地的银行账户,李女士每次来深圳,都要去银行将港币兑换人民币,再进行消费。
针对香港居民的消费习惯以及跨境消费需求,罗湖区在全国首发推出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自助发卡机,并率先实现境内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与香港第三方支付平台八达通互联互通。香港居民在“硬钱包”充值后,可以在罗湖辖区内的金光华、茂业百货、佳宁娜等1400多家知名商超、商户消费。
“今年以来,到银行办理业务的香港客户增长明显,高峰时期口岸网点一天接待的香港客户超过400人。”银行工作人员表示,为满足港人金融服务需求,该行在高峰期增设了专门窗口,增派工作人员,并加强现场引导,力求以高效率和优质服务满足需要。
“在内地办理信用卡如此便利,以后在深shopping方便很多,感谢深圳如此考虑我们,十分暖心。”在深港跨境信用改革成果推介会上,香港居民陈先生现场预约办理了香港居民信用卡
在内地工作的港人,在一些银行可以用个人信用数据申请信用卡,用于支持港人在深圳的生活消费、支付绑定微信、支付宝等,进一步提升在深消费的服务体验。
港人港企在内地申办信用卡、信用贷,是深圳为纵深推进深港跨境信用改革,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港人港企的最新举措。
随着不断优化港澳人士就业创业的营商环境,加大政务服务力度,营造良好的消费市场,深圳致力打造更畅通的渠道、更宽广的舞台,让更多人愿意跨过深圳河,生活工作在深圳。
南方+记者 李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