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夏日炎炎,暑期高温催生“热消费”。一方面,防晒、茶饮、清凉电器等备受欢迎,另一方面,花大价钱购买相关产品消费者也逐渐发现问题。高温里要清凉,热消费如何理性避坑?本周南方+客户端特别推出“专+帮·热消费”特别报道,为你解答。
受台风“杜苏芮”外围下沉气流叠加影响,今日,广东一些城市的体感温度超40度,未来两天,这样的高温还将持续。
“与紫外线不共戴天”,盛夏到来,防晒又成为了大家的话题。作为近年来的一个消费新潮流,在社交媒体和购物平台上,防晒衣款式花样变得越来越多,价格区间也很大,贵则上千元。然而,也有不少消费者吐槽——防晒衣价格高,质量差。
消费者吐槽大牌防晒衣
“新买的波司登防晒衣,第一次穿线头就断了,脱的时候撕开了很大一个口子”“蕉下防晒衣穿一次就起球”“优衣库的防晒衣穿了不到10回,一拉坏了”……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类似的投诉在这个暑期频繁出现。
从各省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抽检结果来看,也常出现防晒服抽查不合格,不合格产品问题主要涉及纤维含量和防紫外线性能。
此前,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稽查局针对网售夏日功能性纺织品的进行项执法抽检,涉及吸湿、速干服装、防晒服装、防晒口罩、防晒冰袖、防晒伞等市民夏天常买的单品,结果显示,其中1批次为“三无”产品,9批次经检测不合格。在本次行动抽检的商品中,有网页上宣称UPF(紫外线防护系数)50+的防晒面罩,实际UPF值仅检测出14;宣传UPF50+的防晒泳衣,其实只是普通针织泳衣。
当前防晒衣防晒指数执行的标准为GB/T18830-2009《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按照这个规定,防紫外线纺织品必须达到UPF>40,UVA透过率<5%,才能称为防紫外线产品。当40<UPF≤50时,衣服上会标为UPF40+;当UPF>50时,则标为UPF50+。一般来说,UPF值越大,UVA透过率越小,纺织品的防紫外性能越好。部分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虚标或者夸大防紫外线功能及系数,实际UPF值低于标签所示UPF值。
诸多企业涌入的防晒衣市场
消费者投诉和质检问题的背后,是夏日防晒衣市场的火热。近日,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3高温消费观察》显示:遮阳伞、防晒衣、防晒霜、防晒喷雾等各类防晒用品销量环比增长均超过50%。
从消费者需求看,“软硬结合”的防护方式成为新消费趋势。这里的“软”是指防晒霜、防晒喷雾等“软防晒”措施,而“硬防晒”也就是“物理防晒”,指能够直接避免紫外线接触皮肤的防晒措施。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现存“防晒服饰”相关企业近300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以70余家位列区域首位。
目前,行业中活跃的不仅有蕉下、觅橘、茉寻、蕉内等新消费品牌,还有波司登、优衣库和mo&co等传统服装品牌,甚至连始祖鸟、北面、探路者等运动户外品牌,今年也推出了以冲锋衣为设计基础的轻量化防晒衣。
今年的“6·18” 期间,防晒服销售超过10万件的蕉下无疑是行业中一匹黑马。早在去年4月,蕉下就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同年10月蕉下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主板挂牌上市。
与大部分的新消费品牌一样,蕉下的招股书中呈现出:营收高速增长,但由于销售成本过高,导致净利润被拖累的特点。
千元防晒服究竟靠不靠谱?
在这些企业的产品介绍中,AirLoop面料、玻尿酸、醋酸、L.R.C涂层、驱蚊助剂……多项防晒衣新概念出现,各品牌都说自己的产品有着“黑科技”。
有了“黑科技”的加持,售价更是“节节高”。此前,波司登售卖多款千元以上的防晒服,称UPF达到100+。
防晒服有没有用?面料“黑科技”能否提高防晒效果?
据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目前与“防晒”相关专利共计超7000件;其中,“防晒衣”申请专利310余项。然而,从专利类型来看,62.5%的专利属于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占比27.9%。这也说明,防晒衣的“技术含量”其实不高。
鞋服行业品牌管理专家、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表示,“防晒”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防晒服是夏季普罗大众需要的一个品类,价格的悬殊差异也说明品牌缺乏核心技术,这也导致市面上数百元的溢价被几十元刺破——产品溢价没有技术含量。
广东消委此前发布科普称:防晒衣有用,但贵的和便宜的区别不大。只要是服装必然能有效遮挡紫外线,不管哪个厂家生产的防晒衣,都能或多或少地遮挡皮肤,避免被阳光灼伤。
据南方+记者观察,300元以上的防晒衣更多聚焦户外场景,如果是日常防晒需求,200元以下价格段位的防晒服已经能满足。
因此,在选购防晒衣时不需要盲目求价高。只要满足:UPF(紫外线防护系数) > 40且 UVA (长波紫外线)平均透射比 < 5% 两个条件,就是合格的“防紫外线产品”。
【采写】南方+记者 黄晓韵
【话题研究员】刘静
【统筹】姚翀
【出品】美好生活实验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