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夹道,鉴江穿城,无论是旭日东升还是华灯初上,大良伏波桥(俗称“九眼桥”)一如既往地守候春风秋雨。
关于伏波桥何时开始建起的,众说纷纭。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汉朝伏波将军路博德“编桥以渡兵”追击南越丞相吕嘉,之后桥以“伏波”命名。虽为传说,但也佐证了伏波桥悠久的历史。
康熙版《顺德县志》大良图
据《顺德县志》记载,伏波桥在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已经存在。它从“垒石为址”到桥筑八孔,桥下船只络绎不绝,桥上可以凭栏远眺。桥面两旁搭棚摆卖,汇聚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热闹非凡。至此,伏波桥一带的繁盛兴旺初现雏形。
清代,伏波桥增建新月楼。原桥下八孔加上月楼的拱顶,合成九眼,“九眼桥”的民间俗称由此而来。直至清代后期,伏波桥变成三孔桥梁。期间,伏波桥面建砖瓦店铺,出租营业。当时伏波桥已出现了桑秧市、蚕纸市、茧市,“俱在伏波桥下”,且伏波桥东设有碧鉴集市。伏波桥成为了当时重要的贸易场所。
顺德区博物馆珍藏的一幅罗冠樵《伏波烟雨》国画就栩栩如生地描画了伏波桥的欣欣向荣。作者用浓淡不一的墨水呈现了烟雨蒙蒙、山色缥缈的画面。画上的伏波桥商铺林立,桥下帆樯如云的盛况令人慨叹。
罗冠樵《伏波烟雨》国画(顺德区博物馆藏)
罗冠樵,别号隐,又号半樵,大良人,1918年生于原籍。中学时代已从师学习中国画,1938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专,主修西画。擅人物、山水,兼长泼墨。1947年移居香港,1953年创办儿童乐园半月刊兼任主编近三十年。历任香港华侨书院艺术系讲师,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课程人物画讲师。曾为中国画协进会理事长,香港兰亭学会会长,香港中国人物画协进会会长,童心乐园顾问及市美画院院长。晚年自设画室授徒,桃李遍香江。2012年逝世。
清代,龙舟竞渡已盛行于民间,伏波桥也成为了热门的打卡地。有见苏六朋之孙苏逢圣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作《大良竞渡词》:“楼船四面水珠跳,黄玉纱衫白玉箫。刚听龙舟声隐隐,游人尽上伏波桥。”
伏波桥下龙舟竞渡(顺德区博物馆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老的伏波桥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伏波桥经历了多次改建。1958顺德县人民政府拨款重建伏波桥为单孔钢筋混凝土结构,并改名为“跃进桥”。1977年,跃进桥又进行扩建,桥面宽14米,高7米。
改造跃进桥工程竣工通车典礼(顺德区博物馆藏)
跃进桥(顺德区博物馆藏)
2005年跃进桥又再扩建,如今的跃进桥是43米长的桁架拱桥,桥上两边均有黑色钢管护栏,来往各有三车道且设人行通道。桥的一侧还能看到以往巨块红色砂岩砌筑的遗迹。当时守护桥头两侧神兽石狻猊也仅存一对矗立在西山庙三元宫门前。为了纪念伏波桥的悠久历史,顺峰山公园内建起了新的九孔伏波桥。
车水马龙的伏波桥
伏波桥的红砂岩遗迹
几经风雨,伏波桥已不再是商业重地,它守护五百多年的大良河也不再通船,它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但贯通东西的车水马龙,代代传承的游龙赛龙仍经久不息。近年,顺德区委提出“以水兴城”战略,伏波桥见证了一河两岸,碧水微澜的新气象,使顺德的水乡韵味更为浓厚。
伏波桥新气象
撰稿:卢楚玲
排版:黄永亮
审校:黎杏芬、陈彦
审核:彭有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