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解码港科大(广州)建成一周年:红鸟翱翔大湾区

南方+ 记者

山海远阔,未来已来。

一年为瞬,镌刻永恒。

从静谧的香港清水湾出发,路过热闹的九龙街市,穿过充满厚重历史的伶仃洋,“红鸟”在广州南沙安下一个“家”。代表香港科技大学创新进取的“红鸟”,展翼香港31年之后,与南沙融合,诞生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下称“港科大(广州)”】。

风从海上来,扬帆向世界。港科大(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获批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也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发布实施后,广州落地的第一个重大项目。

在《南沙方案》出台一周年之际,港科大(广州)同样也迎来建成一周年。

大湾区的融合,从前,因地利之便催生产业联动,依政策之异催生规则融通;如今,正因教育科创催生创新之梦。作为粤港双方合作实施的一个重量级项目,港科大(广州)的建设从规模、合作时间、合作形式上皆为空前。“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南沙以百年精品工程带动人才注入,以高质量教育促进南沙经济腾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黄晓峰表示。

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路径,一体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把创新落到人才上、企业上、产业上,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

湾区之心的“红鸟”正壮大羽翼,翱翔湾区、飞向世界。

篇章一

南沙的大学梦

创新的种子早在1997年就已萌发。

当年,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与霍英东先生一起来南沙考察规划,留下港科大在南沙的第一个足迹。

2007年1月25日,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于南沙正式奠基,打下扎根南沙的第一根桩。研究院的命名,体现了霍英东先生在粤港合作上的巨大贡献,也象征着对南沙“本土大学”的殷殷期待。

回忆起最初在南沙奋斗的印象,港科大(广州)创校校长、霍英东研究院前院长倪明选教授用了“筚路蓝缕”来形容这段经历。“最初听见南沙,以为只是一个小岛,学生们都不愿意来。后来,我对他们一遍遍讲述南沙的前景和未来,就这样把第一批员工动员过来。”倪明选还记得,当时来到研究院的时候,附近没有公交、出租车,他自费给员工们买电动摩托车、篮球等生活用品,竭尽全力让他们留下。

港科大(广州)副校长、霍英东研究院前副院长吴景深没有忘记,在研究院新大楼建起,港科大的“红鸟”复刻到楼前,将港科大的精气神注入南沙的真切感觉。“最初的想法是要建研究生院,属于港科大的教育分支,可以获得学位学历。在家乡办一个学府,也是霍英东老先生的想法。”但后来,转而办起了研究院,专门攻克科研成果转化,之后的发展与国家战略方向吻合,研究院趁势而起。

2018年12月,广州市政府与广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署了办学协议,共同举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学校选址南沙,在筹备建设阶段,广州市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2019年9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举办动工仪式;2020年12月,打下第一根桩;2022年6月14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2022年9月1日,学校正式开学。建设工程分为两期,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669亩,其中一期占地面积约716亩。

至此,港科大与南沙的不解之缘正式结下,南沙的第一所大学也终于到来。

篇章二

港科大的2.0

微风吹动水面,在初夏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映着四周科技感十足的建筑,体现着岭南水乡与高科技元素的完美结合。

港科大(广州)的河道贯通校园南北,是校园的网红景点之一。河道水系遵循绿色校园的理念,主要用中水,即楼内收集的洗手水和空调管道的冷凝水经处理后的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河道,循环流动。

承接时代的重任,首先需要在建设理念上实现创新与突破。

“智慧绿色校园”是学校被赋予的特色“标签”,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KPF以此为灵感牵头设计,将香港科技大学的整体风格延续,创新打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港科大2.0版本。

在港科大(广州),一张看不见的网构建起了互联互通的“智慧校园”系统,为学校的科研、教学、生活、安防、管理等领域提供高速网络、智能打印、一卡通、校园导航等服务,30多个系统,覆盖智慧教室、图书馆等全校60多个业务场景,为师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便利。

在南沙产业园管理局技术管理处高级主管顾成帅看来,港科大(广州)校园规划设计将交叉融合学科的创新教学理念贯穿到了校园的规划建设中,这一理念非常具有前瞻性。

借鉴“商业综合体”概念,港科大(广州)在设计上形成学术综合体,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空间上的障碍。比如,校园里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通过室内通道相互贯通,通透开放式的设计体现开放融合的教学理念。“虽然通透式的实验室需要造价高一些的玻璃建筑材料,但为了让学校能更高质量建成,延续设计理念,最后我们还是克服困难,最大限度地让设计理念得到体现。”顾成帅表示。港科大(广州)校园项目获得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社会公共项目-文化/教育”金奖。

港科大(广州)作为穗港明星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两地规则衔接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院副院长柯宇回忆,当时港方对地基处理提出远超国内标准的要求,需要投入很长的工期。“在完成港方要求和符合国家标准以及按时完成工期的前提下,华工设计院多次与港方设计团队沟通联系,通过套用国内标准与华工设计院丰富的项目经验,最终达成了共识,采取不同区域不同处理,重点位置加强处理的施工方式”。

此外,项目前期设计中采用更高容量、更高效率的锂电池作为数据中心UPS蓄电池的储能方案,由于在内地缺乏规范标准支撑,在实际施工中存在规范问题。“这也是我们首次遇到的,最后我们通过组织院内技术力量多次开展专家论证和规范演示,采取相关技术措施,保证方案的执行。”柯宇自豪地表示,这也是两地规则制度衔接上的一个创新。

而在学校所处的庆盛枢纽片区,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仅用8个月的时间与港科大(广州)同步建成开学,粤港澳大湾区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广州南华工贸高级技工学校)一期已顺利封顶,港式社区等正如火如荼建设,“港人熟悉、国际一流”的城市空间将在这里崛起,让来此创业的香港青年过上安居乐业的港式生活。

篇章三

100人和20000人

将设计落地,让理念开花,一场“100人+20000人”的“大会战”使蓝图变为现实。

尽管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但在管理、设计、施工等各方单位的齐心协力下,项目顺利展开。

项目初步设计由国外设计团队KPF事务所负责,而具体设计施工图由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落实。由于疫情,KPF事务所与华工设计院团队无法进行现场沟通,每次就设计细节进行研究时都需要克服时差影响,从晚上9时工作到凌晨。

“在收到前期设计单位资料后,设计院租用了华工一个空置的物资大楼进行集中设计,100余人的设计团队日以继夜地协同奋战,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部63万平方米的土建、机电施工图。在加班加点完成施工绘制后,然后再进行两天的封闭集中对图,排查出的问题当场解决,确保图纸的质量。”柯宇回忆道。

为更好地推进项目建设,港科大(广州)一期项目建设推行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牵头的EPC管理模式开展工作,特点就是边施工细部结构边设计,各个环节时间线高度融合。

日常施工中,项目现场有近3000名管理、设计、技术人员,三班倒、日以继夜地在工地辛勤劳作,后期高峰时更是有近20000人参与建设。为实现高效协作,项目组成立校园建设指挥部,相关职能部门和参建单位负责人全部驻场办公,充分发挥“大部队”和“特种部队”优势,持续激发团队协作力量,全面提高项目统筹、报批报建、技术管理、成本资金控制、工程管理等工作效率,简化问题上报和决策流程,通过现场沟通解决、现场审批决策,做到有问题不过夜,确保高效优质推进项目建设。

一年之后,南沙产业园管理局总经济师、港科大(广州)校园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长冯恒文依然对港科大(广州)的建设过程记忆犹新。“我们设立倒计时牌,设定整个项目基坑支护、桩基础施工、地下室封顶、主体结构封顶等工期节点目标,卡控每个节点,并且在每个节点完成后都在现场举行庆祝活动,这也鼓舞了士气,通过卡控每个小节点保证整个工程按期完工。”

曾任南沙产业园管理局该项目负责人的赖海山表示,施工过程中有三件事让他印象深刻。“一件事是,在1个月内,我们抢抓工期,持续奋战,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了约1.4万根工程桩施工;另一件事是,在1个月内,在项目现场各处交叉施工的情况下,各单位克服运输、人员调配等困难,携手作战,共同完成学校3000平方米篮球馆的建设;还有一件事是,现场只要在任何一个角落出现问题,总能看到黄晓峰副主任和南沙产业园管理局局长张乐春的身影,有他们坐镇指挥,及时解决困难,很让人安心。”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属地部门各方团结一心,各方力量汇聚在一起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赖海山说。

在施工楼栋群的管理中,实行的是分责任区域管理。针对人力资源相对欠缺,管理幅度大的问题,中铁广州局推行了网格化管理的办法,将六栋楼房分成7个区块(含3万平方米的地下室),将“责任田”落实到人。

“区域管理分了家,但技术管理不分家,每支施工队伍都有技术人员和监理24小时在场,只要有一个桩出来,马上就能验桩,不用打桩人来办公区叫我们去验桩,节约了路途行走和等待时间,”中铁广州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常务副经理朱瑞回忆道:“高峰时,我们有17台打桩机在工作,一天能完成340根桩,每根桩两个接头,就是680个接头,每个桩节约2分钟,每天就能节约1360分钟。我们真是争分夺秒地在施工。”

施工过程中,随着港科大(广州)人才引进与学科布局的推进,校方也会动态提出自己的新需求,参建各方单位则会及时调整设计和施工,克服困难满足校方需求。

“当时有一位顶尖学者加入港科大(广州),一开始的负荷实验室供电设计满足不了他的研究要求,我们及时调整,为实验室新接入一条供电线路。研究设备需要更大的空间,因此我们也改变设计和施工方案,为其拓宽实验室面积和高度。”港科大(广州)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中心(PMC)工程部部长、广州南沙产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雷志文表示。

“科技本来就是动态发展的,港科大(广州)能够为南沙、大湾区的发展提供更多前沿科技支持,成为促进南沙发展的一大‘智库’,我们这些辛苦都是值得且必要的。”雷志文说。

2021年6月30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一期工程第一栋核心建筑最后一块顶板完成浇筑,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这标志着该项目取得了关键性的节点胜利。“从2020年12月正式动工,到校园核心建筑教科研楼封顶,仅用了不到八个月的时间。这是广州速度、南沙速度!”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当时在致谢视频里表示。

“在港科大(广州)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有建设者都全身心投入,不分你我。”张乐春告诉记者,南沙地质情况特殊,学校建筑设计复杂等因素为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有些楼每一层都有所不同,甚至还要在建筑里做拱桥。在多重挑战之下,参建各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困难,加班加点,20个月就高质高效地完成校园建设,跑出了“南沙速度”,展现出“南沙质量”。

据介绍,产业园管理局正积极开展港科大(广州)一期绿色建筑三星评定工作,争创国优省优示范奖项,目前已经参评广州市和广东省的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和优质工程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校园已荣获2022年第十一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综合组二等奖、新技术应用示范工地、新基建杯第二届中国智能建造及BIM应用大赛特等奖等,一期配套建筑荣获2023年度广州市建设工程结构优质奖。

篇章四

决战“831”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一年多时光转瞬过去,一座现代化校园雏形初现,即将“破茧成蝶”。

来到2022年,项目进入冲刺阶段,紧张而又激动的氛围“弥漫”在施工现场每一处角落。瞄准9月1日开学日,施工一线克服酷暑、疫情等重重困难,齐心协力,决战“831”。

“最后几个月,省、市、区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挥,黄晓峰副主任和张乐春局长驻扎现场指挥调度,调动参建各方的力量,激发参建各方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高规格投入。所有战友互相鼓励,携手奋战。”冯恒文表示。

冲刺时,现场施工人员高峰期时高达20000人,而港科大(广州)一期项目周边配套设施施工单位多达10个左右,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确保如期开学。

“作为管理单位,冲刺阶段理顺各个环节,将各方力量拧成一条绳,这一点非常重要,”港科大(广州)校园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长曾丽霞说,“张乐春局长要求我们要将‘穷尽手段去协调,穿透式管理,问题不过夜’的工作机制贯彻到底,所有人员通过24小时轮守、多工序无缝穿插、多边工程(边施工、边收尾,边调试、边验收,边清洁、边交付)等举措与时间赛跑,管深管细管到每一个施工班组及每一个施工环节。”

2022年年初的疫情反复,是项目冲刺阶段遇到的最大困难。

“港科大(广州)的很多材料均为定制,受疫情影响,当时工程需要的很多原材料都到不了,材料成为工程进度的最大制约。”广州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杨永全回忆说,“黄晓峰副主任要求我们将各种材料根据轻重缓急追踪管理,根据缺口量下单、发货,甚至物流到哪都安排专人跟踪,追计划追落实追到每一个厂家、每一个环节。”

为了保证材料、设备的如期进场,EPC联合体管理部还带领三家成员单位与建设方、政府职能部门划分道路责任单位,车辆进出分时间段,统一安排与协调,共同维持交通秩序,保证车辆有序进出,以便于项目冲刺阶段所需的材料设备等及时送达每一个角落。

中铁一局在最后阶段负责核心区园建绿化以及配套区的绿化工程,面积8.4万平方米,也就是要铺装约12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

“如此大的工程体量要在一个月内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我们一秒钟的怀疑,当时单室外工程,我们就组织了逾4000名施工及管理人员,公司后台各个部门派人现场驻扎调度,确保现场人、材、机不停断,24小时全天候多班作业。”中铁一局港科大(广州)项目部项目经理陈国平说。

最后绿化在7月底顺利完成,在8月份也完成各项消缺工作,确保开学时师生们能够纵享“满园绿”。

为保障学校的9月1日的开学典礼顺利进行,8月31日,也就是开学前的最后一天,各方建设人员也并没有停歇,而是选择站好最后一班岗。当晚还进行“守夜”,张乐春带队,各参建单位对整个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环节都进行全面检查,一栋一栋去“扫楼”,一遍遍地排查电器、绿化、课室等地方,不留死角,无一遗漏,确保开学不出问题。

“大家在学校红鸟广场席地而坐,互相分享建设过程艰辛,付出的努力。”杨永全参与了当天的“守夜”。那一夜,他几乎没合眼。第二天,他没有参加开学活动,而是选择回去睡了一觉。“那一觉我睡得特别踏实。”

学校建成之后,冯恒文曾回到港科大(广州)校园,看一看他们奋斗近两年时间亲手建造的大学,受到了校方的热情接待。“有一位学校负责人给我们鞠了一躬,并向我们表达感谢。我积蓄很久的压力立马得到释放,眼眶瞬间就湿润了。”

篇章五

陪伴与成长

“来时一片荒芜,走时灯火辉煌,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广东重工建设监理有限公司部门安全总监陈新还记得,刚来到港科大(广州)项目时现场的一片荒芜。“当时快递柜都没有,外卖也无法送达”。

他和伙伴们在经历了20多个月的日夜奋战,每天争分夺秒地建设校园,让项目高质高效完成。“在正式通电后,整个校园夜晚灯火辉煌,美丽而温馨,那一瞬间我觉得一切的辛劳都是值得的。”

陈新2020年到南沙工作的,这几年亲眼见证了南沙的蓬勃发展。“南沙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城市的现代化和年轻化,这里挑战和机遇并存,以‘南沙速度’不断生发更多希望。”陈新表示。

两年时间,港科大(广州)这一明星项目从湾心一隅拔地而起,离不开无数建设者背后的默默付出。

直到今年4月份,中铁一局港科大(广州)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区永达才兑现当初结婚时跟媳妇的度蜜月承诺。

2021年2月,区永达结婚,举办完婚礼之后第三天,项目部就催着启动承台底板施工。任务繁重,他毅然决然地回归项目。忙于工作的他,也遭致家人的不理解。

“有时候工作与家庭真的只能二选一,很难去平衡,家里人也很难做到完完全全理解。”回首参与港科大(广州)建设的整个过程,区永达感慨道,“陪伴真的是一种很珍贵的羁绊。”

学校建成之后,区永达特意拉着家里人到校园里面走走,一路给家人“炫耀”当时的困难。“理解是靠时间积累的,潜移默化中家里人也渐渐认同我这两年在港科大(广州)建设中的辛苦付出。”区永达说。

从2019年9月项目动工到2022年9月的正式开学,港科大(广州)在上万名建设者的汗水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而不少工程人的职业生涯也因参与港科大(广州)这一重磅项目得到升华。

“港科大(广州)的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很多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在管理创新中也有很多突破,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广州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温晓峰表示。

“校”与“人”在陪伴中成长的同时,“人”与“城”也在互相成就,在南沙开发建设历史之中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港科大(广州)是顾成帅加入南沙产业园管理局之后的首个重要项目。2019年10月,产业园管理局成为首批招聘港澳青年的公职机构之一,在政策的吸引之下,顾成帅投身南沙,担任产业园管理局技术管理处高级主管一职。

作为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谈及接手项目的感受,顾成帅打趣道,“港科大学长参与港科大(广州)的建设,可以说非常荣幸。”

在项目中,顾成帅担任技术部负责人,主要负责项目内的技术管理工作,包括对接港方需求、对接境外设计单位、协调本地设计单位、编排各类计划、造价控制等内容。“不是每个工程人都有机会参加这种足以载入史册的项目。”在顾成帅看来,参与港科大(广州)建设,是他职业中最值得铭记的一段时光。

如今,已经在南沙工作三年有余的顾成帅俨然成为了一名“新南沙人”。“南沙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我看着地铁18号线通车,港科大(广州)建成,灵山、横沥岛迅速腾飞……”顾成帅表示,南沙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规划超前、发展迅速,“这里布局了众多医院、学校以及大型商场,各项配套设施正逐步完善。可以说,在这里工作的时间里,我亲眼见证了南沙的发展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篇章六

展望向新晨:下一个“硅谷”

“五年内,南沙有望初具硅谷模样。”

倪明选在此前的采访中表示,世界一流湾区总是与世界一流大学共生共荣。美国硅谷有斯坦福大学,波士顿的肯德尔广场有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一批知名大学。这些大学贡献出了大量的原创科研成果,带动了诸多产业发展。

现在,港科大(广州)和南沙也非常有希望踏上这条已经被验证的成功之路。

7月19日,省委常委会在广州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广州工作。会前专程前往广州调研,深入荔湾、黄埔、南沙,先后走进聚龙湾片区、聚龙古村、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南沙新区规划展览馆等基层一线。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汇报的3个重点,透视出3个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原创性攻关、开放性合作。设立短短一年时间,其项目制的培养模式、融合学科的课程设置,使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该校团队发明的世界上唯一的极薄聚合物纳米薄膜,拒绝国外企业收购,选择未来在南沙投产,中央实验室面向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开放,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的大科学平台。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为此,将构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以港深莞、广佛、澳珠为极点,其他城市协同支撑的“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从内陆河口奔向蔚蓝大洋的广袤区域上,创新要素的组织呈现“人”字形分布——由广州出发,东南向:经过东莞松山湖、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地终达香港;正南向:经过中山翠亨新区、珠海横琴新区直抵澳门。空间形态牵动着资源布局。位于两条科创廊带“人”字顶点的南沙,将如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港科大(广州)的设立是关键一环。

曾孵化出大疆科技、云洲智能的港科大,创新一直镌刻在其基因中。如今,这一基因也正传承给港科大(广州)。

仅仅建成一年,港科大(广州)的“创新之花”就在南沙这片产业沃土上绽放。一年来,港科大(广州)获批各级政府资助科研项目100余个,与数百家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对接,与70余家领军企业和知名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近10家行业龙头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在产学研合作与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不久前,港科大(广州)INNOTECH创科嘉年华吸引了100多个优质科创项目和初创公司,超过300家投资人、创投机构,以及来自产业界的头部企业齐聚港科大(广州)参展、路演及洽谈合作。“我们准备将INNOTECH创科嘉年华打造为港科大(广州)的年度活动,形成品牌,让大湾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投资者有一个心理节点,每年这个时候就知道要到港科大(广州)看项目了。”港科大(广州)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熊辉表示。

“聚焦港科大(广州)的科研成果转化,我们正在搭建桥梁,联合区属国企、科创企业、社会专业机构等各方资源,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张乐春表示。

镌刻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名的纪念石矗立在笃学路1号,这是港科大(广州)与南沙产业园管理局再次携手打造南沙教育科创高地的见证。

据悉,南沙将以高校及科研院所为主导,提供创新驱动内核,再通过平台与企业的持续对接,整合产业及科创资源,合力共建“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的科创产业生态链,促使更多有潜力的孵化企业在优质科创环境中自然生长壮大,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培育和发展—批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科创成果提供应用场景,真正实现科技赋能,打造成为湾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南沙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伴随着港科大(广州)的落成开学,去年5月,越秀·iPARK穗港产学研基地也在学校所在的庆盛枢纽片区动工建设,这是越秀集团与霍英东研究院在南沙合作打造的科技产业园区。

“选择在庆盛共建产学研基地,就是希望能支持港科大技术孵化或校友创业的项目,以及更多来自港澳和海外的优质科技型初创企业落地大湾区内地城市,积极促成他们与大学以及周边城市政府、产业界的交流合作与互动。”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告诉记者。

当前,港科大(广州)二期项目正在各方努力下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实现与一期已有功能的有效衔接和补充。“港科大(广州)正成为南沙大引力磁场,不断吸引湾区、世界人才及科创要素集聚。二期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学校创新辐射带动能力,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南沙区副区长卢晓鹏表示。

“最是梦萦家国,乡土岂可遗忘?长江黄河富饶大地,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有过光辉岁月,也曾经历苦难创伤。道路从来是迂回曲折,是非荣辱使人明确方向。祖国富强是众所依归,为安定繁荣各尽所长。”这是霍英东先生生前时常吟唱的一首歌。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南沙方案》的不断推进,当年的不毛之地,正日趋接近他心中“南沙梦”的理想景象,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也正在朝着世界一流学府前进。

红鸟湾心扎根,涅槃展翼高飞。

港科大(广州)建设时间轴

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庆盛枢纽区块西北角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涉及6方17个参建单位,高峰作业期投入参建人员达2万人,不断加快区块开发建设速度。

2018年12月

广州市政府与广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署了办学协议,共同举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2019年9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正式动工。

2020年12月

开始工程桩施工,项目工程桩施工约1.4万根。

2021年5月

完成约8.8万平方米的复杂空间地下室施工。

2021年9月

完成项目共63.5万平方米、55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2022年6月

教育部宣布批准设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2022年7月

历经两年多紧锣密鼓的建设,一期项目完工。

2022年9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

2023年9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迎来首批本科生。

【文字】任燚 余妍玲

【统筹】柳时强

【图片】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编辑 余妍玲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