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收看直播,关注主播不迷路,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略显昏暗的直播间里,4个人紧凑地坐成一排,背后只有一张简单的海报。但这并未影响直播的热度,“太棒了”“感谢科普”“学到了”等点赞不断刷屏,2个小时后直播结束,累计3000余人观看。
这是肇庆四会市人民医院定期开展的“名医直播间”栏目,每月一至两次。自2022年开播以来,观看量从最初不到100人到如今平均每场1000人以上,还收获不少铁杆粉丝。
通过直播开展科普宣教是四会医共体建设创新实践“互联网+医疗健康”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该市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助力医共体建设,线上线下齐发力,积极构建多级联动分级诊疗模式。
▲“名医直播间”直播中
强龙头
推进医疗服务同质化
2020年5月,四会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总医院挂牌成立,县(市、区)内有9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四会人医医共体建设,实施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六统一”管理,整合县 域医疗资源。
医共体建设中,补短板、强龙头是重要一环。为改变医疗基础薄弱的现状,四会积极引入省级医疗资源,加强龙头医院的专科化建设。
2021年9月,四会市人民政府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签订托管合作协议。托管后,四会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四会人医”)充分依托省二医高水平医院在人才、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按照三甲标准建设,让四会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城资源。
82岁的王大爷就是受益者之一 。“现在技术太高超了,连肿瘤都可轻松搞定。”王大爷说。不久前他因持续胸痛前往四会人医肿瘤科就诊,被确诊为右上肺癌。征得同意后,肿瘤科为其实施了微波消融治疗,癌细胞被成功“烧死”。手术15分钟完成,术后第2天他就能下床活动,随后应用最新的PD1免疫治疗,最近的复查结果也没再看到肿瘤的踪迹。
微波消融治疗是一种精准微创治疗技术,虽在国内已成熟运用10余年,但近两年四会才能独立开展此术式,而这都得益于托管带来的专科能力提升。
2022年3月,四会市第一个“同质化”病区——以肿瘤科和风湿免疫科为主的综合一区成立。“四会市是鼻咽癌高发区,每年新发各类肿瘤病例约1500人,以前患者在当地得不到规范的肿瘤诊疗及管理,所以医院决定尽快开设肿瘤科。”四会人医肿瘤科开科负责人李昆松说。
随后,整形外科、疼痛科、由五官科等专业组成的综合二区、乳腺肿瘤慢病化管理中心等专科相继成立,多项专科空白被填补的同时,也带动了100余项新技术的开展。
在借助外力做大做强龙头的同时,得益于医共体的资源共享,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也在加快发展的步伐。
乘着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的东风,肇庆市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与区域均衡布局的步伐,累计投入53.63亿元,对县、镇、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全面升级,四会市江谷镇中心卫生院就是其一。
2019年该院升级建设成县级第二人民医院,完成“五个一”设备(救护车、全自动生化仪、心电图仪、DR、彩色B超)配置,检验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医共体总院挂牌后,江谷镇中心卫生院纳入总医院管理,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现在我们和四会人医的联系很密切,除了转诊率提高,还实现了药物共享,例如慢性病患者在四会人医初诊后,其病历会共享至分院,所需药物由分院统一采购,随后的复诊和取药都可在卫生院完成。”江谷镇中心卫生院内科主任丁家文说。
医共体成立以来,四会人医在建设双向转诊管理中心实现患者有序转诊的基础上,相继成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新生儿救治中心等10余个服务中心,并与基层分院联合推动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同质化,为四会人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与此同时,医共体还大力组织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2022年,四会人医接收分院进修骨干17人,培养了65位全科医生,帮助基层分院开展新技术20项、新增4个特色专科。
2022年初,四会人医成立名医诊疗中心,由省二医定期派出32个学科的79名专家分别到县、镇、村医疗机构坐诊查房等,仅2022年就诊疗9282人次,指导手术467台,进一步筑牢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的网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专家为四会患者手术
促联动
互联网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除了推动专家下沉和组织培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为四会市医共体建设发展插上翅膀。
“患者刘力CT显示异常,疑为主动脉夹层破裂,建议立即转诊四会人医手术。”正在问诊的丁家文接到四会人医检验科电话,他一边请人联络该院胸痛中心开通绿色通道,一边为患者实施紧急治疗。直到手术顺利完成的消息传来,他才松了口气。
据丁家文介绍,该患者已胸痛10余天,由于心电图显示无异常,便在卫生院拍摄CT后上传至四会市远程超声智慧平台,请四会人医专家会诊。“不到20分钟电话就打来了,太及时了。”他感叹道。
近年来,借助省二医丰富的“互联网 + 医疗健康”经验,四会市医共体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远程超声智慧平台就是重要成果之一。2022年4月,省二医与四会人医、江谷镇中心卫生院在全国率先启动多级区域医联体远程超声智慧平台,运用5G新技术实现远程诊断、教学培训等智慧医疗应用场景,多级联动完善分级诊疗,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
据李昆松介绍,四会人医将检验室人员分为4组,优先分析分院病例,强化互联网对分级诊疗的促进作用。“分院上传的CT影像和心电图通常在30分钟左右就能得到回应,比去四会人医检查还要快,患者也就乐意在家门口做检查。”丁家文说。
远程超声智慧平台启用以来,仅2022年就已开展远程影像、心电会诊超400例,为基层医疗机构及时判断疑难胸痛病患过千例,并开通救治绿色通道,2022年完成心脏介入手术1683例。
事实上,加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四会早有所探索。
早在2016年,四会投入近1800万元,建成市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区域平台),成为肇庆市首个实现公立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的县市。该平台与“健康四会”微信公众号联动,辖区居民能在线建档、调阅和修改本人电子健康档案,同时与省基卫平台、省妇幼平台对接互联,共享公卫数据。
医共体建设中,四会市卫生健康局进一步升级完善区域平台,于2021年把信息化服务延伸至村卫生站,推出“云公卫-乡医随访系统”(以下简称“云公卫”)。通过云公卫,乡村医生可实时掌握本村慢病患者情况,及时随访,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对此,河西村卫生站医生邓少英感觉获益颇深。“现在通过云公卫系统,不仅能看到患者全面的数据,还会及时更新,方便了工作也增加了收入。”邓少英说。已在卫生站坚守30年的她比起以前忙碌了不少,在云公卫的帮助下,她工作更主动了,有时是背着药箱上门诊治,有时是定期去慢性病患者家中随访。
从强龙头到促联动,四会医共体建设步入快车道。2022年第三季度,县域内住院率上升至82%,全市总诊疗人次同比增长8.98%,基层分院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0.25%。
2023年初,四会市印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继续推进县域内上下信息联通,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迈入更高阶。
“立足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起点,四会将继续通过‘建机制、强县域、筑网底、强基层’等举措,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四会市卫生健康局局长黎智君说。
编者按:
当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已成为广东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从2019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5个地市试点,逐步发展到全省70个县(市、区)全覆盖,初步建立起“一盘棋、一家人、一本账”的县域整合型服务体系,在破解卫生健康事业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经济、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释放出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
在此基础上,2022年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推动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率先在全国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着力破解“卡点”问题,探索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几年的探索中,各地涌现出一批鲜活的建设案例,充分体现了广东医改工作者的智慧与经验。在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处指导下,人之初杂志社、广东卫生在线近期集中采访了7个县(市、区),试图于“小切口”着手,往纵深处发掘,梳理其做法与成效,为下一阶段医共体建设提供借鉴。
欢迎订阅2023年《人之初》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二维码)
▼▼▼
记者 | 王璐
编辑 | 王侃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