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第二届垦造水田十大典型案例、表现突出集体及个人名单出炉。湛江市自然资源系统1案例1集体以及1名个人上榜
在如期完成上一轮垦造任务的基础上,广东省从2021年起启动新一轮垦造水田三年行动计划,在破解占补平衡困局的同时,努力探索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工作中涌现出不少典型案例及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形成了一批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做法。
为总结推广各地垦造水田经验做法,增强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垦造水田典型案例评选、表现突出集体及个人推选工作,经各地各部门推荐、网络投票及专家评选、省自然资源厅门户网站公示无异议,共推选产生10个典型案例、16个表现突出集体和21名表现突出个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湛江市自然资源系统本次入选的案例、集体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吧。
广东省第二届垦造水田典型案例:2017年度湛江市雷州市沈塘镇平余村、附城镇南亩村等4个村开发补充水田项目
该项目区位于雷州市沈塘镇,项目规划批准开发面积1083.67亩,预计新增水田面积1003.03亩,项目工程于2018年8月24日开始施工,至2019年5月25日全面完工,2019年9月17日核发验收意见函,确认完成规模1062.56亩,新增水田961.81亩。
该项目是利用园地开发的垦造水田项目,现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是经济效益,项目区开发前原有地块主要为低洼园地,只适合种植蒲草等耐涝作物,通过土地整体开发、整治使项目范围中的园地垦造成高产稳产农田,并且项目区中的耕作土壤经过提质改造,不但可以提高耕地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单位面积耕地产量。项目引进种植大户进行长期承包、规模化种植。项目区种植一年三造,即“稻稻菜”的轮种模式,农田从过去一年仅能收获一次作物飞跃到一年三造,即一年可以种植两造水稻以及一造北运菜,真正意义上确保农民的收益翻倍,项目区内农田原种植蒲草一年产量约1900公斤/亩,市场价格为0.48元/公斤,产值约912元/年。项目开发后水田种植水稻每年每亩产量约900公斤,水稻市场价格2.00元/公斤,每亩产值约1800元/年,加上冬种蔬菜等农作物,效益可观。
二是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坚持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并重,完善田间灌排工程设施,实现“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农田生产新格局。项目均采用机械化犁田、耙田、无人机稻种、无人机打药、机械化收割,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能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为其他地区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一个显著的示范作用。
三是生态效益,项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及田间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水利灌溉排涝、机耕道路等工程措施,实现高效农田生态系统。项目实施后大大提高了排涝能力,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增强农田生态防护能力,调整优化农田生态格局,项目区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项目建成后,已成为一道亮丽的田间风景线。连片农田美如画,放眼望去,农田整齐美观,条条机耕路蔓延至田间地头,构建优美的农村田园景观,助力新农村建设。
广东省第二届垦造水田表现突出的集体:雷州市自然资源局
2017年以来,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湛江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雷州市探索采取“政府主导、国企实施、群众受益”的模式,垦造水田项目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将客路镇恒山村、塘塞村垦造水田项目建设成为稻海桑田农业公园的做法,打造了垦造水田“雷州模式”,受到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所有项目都引进现代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长期承包、规模化种植。项目区种植一年三造,即“稻稻菜”的轮种模式,农田从过去一年仅能收获一次作物飞跃到一年三造,即一年可以种植两造水稻以及一造北运菜(或番薯、芝麻、玉米、南瓜),真正意义上确保农民的收益翻倍。
雷州市实施垦造水田项目6个,建设规模23615.83亩,已全部竣工验收,形成水田指标20903.42亩,其中省建工集团项目14853.16亩,雷州市自行垦造项目6050.26亩,湛江市分成应得水田指标11991.52亩,除了保障湛江市项目使用和湛江市湛江大道等重点项目使用外,共转让了8582.71亩(含兑现历史承诺),收益24.7亿元,一方面增加了雷州市财政收入,另一面为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占补平衡作出贡献,破解他们的用地瓶颈问题。
广东省第二届垦造水田工作表现突出个人:陆宇贤
陆宇贤,现任湛江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科科长。
立足本职,勤勉尽责。作为湛江市生态修复与耕地保护科负责人,陆宇贤全心倾注于垦造水田工作,多次组织召开垦造水田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项目选址、项目进场、工程进度、项目验收与报备等方面的“卡脖子”问题。深入一线开展调研督导,实地查看项目现场,全程跟踪项目进展,动态掌握垦造水田工作进度,做到心中有数、下手有招。
吃透政策,学习借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从垦造水田无现成经验可循,到严格新增耕地核定,强化新增耕地利用监管,陆宇贤始终不断加强政策学习,积极参加业务知识培训,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地级市垦造水田工作经验,守正创新,活学活用。
精心组织,严格验收。陆宇贤坚持“政策为据、依靠专家、严格把关、实事求是”验收工作总体思路,组织土壤、国土、水利、造价、财务等方面的专家组对项目进行市级验收工作,确保项目每项建设内容均有相对应行业专家严格把关,保证项目工程质量。
沟通协调,善作善成。作为市级部门负责人,陆宇贤积极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纽带作用。2020年,部将湛江市在部新版系统上线前报备完成的17个垦造水田项目退回,要求按新的报备要求补录完善相关信息。为做好新增耕地核定工作,陆宇贤多次赴省级进行业务请教,到农业农村等部门进行交流探讨,到田间地头查看水稻种植情况,及时传达贯彻落实好新增耕地报备入库有关政策,周末组织市、县报备人员以及相关单位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雷州恒山项目全面落实种植等制约验收报备的关键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全市17个被部退回项目全部按时保质在新版系统完成报备,确保形成的水田指标真实可用。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占一补一,占水田补水田”的耕地占补平衡要求,湛江市大力开展垦造水田工作,全面提升耕地质量。2017年以来,湛江市共立项实施垦造水田项目60个,计划新增水田面积6.15万亩。截至目前,共有44个垦造水田项目通过市级竣工验收,并报备形成水田指标共4.98万亩,形成水田指标数全省第一。除已兑现历史水田指标承诺外,还有力保障广湛高铁、湛江民用机场迁建工程项目等多个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报批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为国家、省重点项目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湛江贡献。
南方+记者 林日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