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云贵高原之上,乌蒙西麓之下,中国凉都六盘水坐落于此。南粤大地,伶仃洋畔,矗立着博爱之城中山。2021年,中山与六盘水结对开展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山”“水”情缘自此生根发芽。
志合越山海,同心同向行。两年多以来,中山与六盘水在产业协作、消费协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民生社会事业等方面,开展了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共同绘就一幅山海协作的美丽画卷,推动粤黔协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携手打造东西部协作典范。
即日起,南方+中山频道推出“山水相连”系列报道,探寻粤黔协作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南方视频|黔货出山:一颗刺梨的大湾区之旅,
七月盛夏,乌蒙山脉间氤氲着微凉的空气。
即将成熟的刺梨,在贵州省六盘水的漫山遍野间肆意生长,尽情沐浴阳光和雨水。
刺梨,外表金黄带刺,又称“送春归”“长寿果”,是水果中的“维C之王”。六盘水是全国刺梨种植面积最大的城市,素有“中国野生刺梨之乡”的美誉。整个贵州省的刺梨种植面积达210万亩,其中六盘水的种植面积就占据了120万亩。
刺梨。
可以说,每两颗贵州刺梨,就有一颗来自六盘水。
号称“凉都三宝”的刺梨,是全国人民认识六盘水的一张产业名片,也是链接中山与六盘水“山海情缘”的一条纽带。
不久前,来自六盘水的刺梨产品,亮相中山的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专场活动。跨越一千多公里,从六盘水到中山,黔货刺梨出山记,讲述了一段“山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从野果到“黄金果”
从六盘水盘州市市区出发,驱车半小时,沿着蜿蜒山路一路向上,就能抵达盘州市盘关镇东北部的贾西村。站在观景台眺望,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上,可以看到贾西村村民种植了6200多亩的刺梨,建起了一幢幢崭新的白色洋房。
谁也想不到,贾西村曾是贵州省一类贫困村。过去,这里山高坡陡,石漠化程度深,村民仅靠薄土里的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2014年,贾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甚至不到6000元。
然而,看似贫瘠的贾西村,气候条件却有一个优点——非常适宜刺梨生长。哪怕不刻意种植,野生刺梨也遍布山岩上、沟坎边,贾西村村民随手就能采摘食用,家家户户都会晒制刺梨干。
位于盘州市的刺梨种植基地。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2015年,贾西村迎来了脱贫致富的转折点,开始大规模种植刺梨。贾西村全村738户2315人入股了村级合作社,“平台公司+村级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的模式,让村民每年可获得400元/亩的保底分成,还能获得收益二次分红,实现“农民有股份、集体有收益、村社有产业”的目标。
“刺梨成为了村里致富的黄金果!种植刺梨之后,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在基地务工,在家门口也能挣钱!”贾西村村支书龙涛高兴地说。有赖于刺梨产业的发展,贾西村近1500名劳动力,超六成都选择了留在村中发展,长期外出务工人员仅占38%,避免了“农村空心化”现象。
“这圆了我多年的梦想!”
但当村中刺梨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遇上了规模扩张和产值提升的门槛。
如果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种植阶段,给村中带来的收益始终有限。
恰逢其时,从粤港澳大湾区吹来的一股春风,让贾西村的刺梨产业迈上了发展的新台阶。
2021年,中山与六盘水结对开展东西部协作。盘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中山市派驻六盘水市盘州市工作组组长邓捷回忆,自进驻以来,工作组首先深入农村对刺梨产业发展进行一线调研,了解到刺梨产业遍布盘州27个乡(镇、街道),但依然存在市场化程度不够、加工能力有限、经济效益不理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工作组积极协调东西部协作资金2210万元,在盘州建成3条刺梨产业生产线,有效改善了刺梨加工生产能力,协调480万元建成2个冷藏保鲜设施项目,保障刺梨产品长效供给。
中山市小榄组团与盘州市共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同年9月,中山市小榄组团与盘州市以“盘关贾西刺梨产业园”核心,涵盖盘关镇、两河街道行政区域,东西部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年多以来,中山投入财政援助资金4600多万元,不断完善园区产业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3498户增加收入,其中建档立卡脱贫人口423户。
“这圆了我多年的梦想!”盘江天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聂德友是受益者之一。聂德友是盘州最早开始发展刺梨产业的一批人,他将刺梨苗引进贾西村,又成立了合作社。如今,得益于51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聂德友又建起了刺梨加工生产线。
盘江天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如果没有这笔资金,就没有这个加工厂!”走进灯火通明的加工厂,聂德友展示了完备的清洗车间、榨汁车间、灌装车间,这里每天可生产240吨刺梨果汁,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每年为村民带来500多万的分红。
从刺梨加工生产线、刺梨保鲜储藏室、文化广场、产业路,村中的每一处都留下了东西部协作的温暖印记。去年,中山市小榄组团·盘州市共建农业产业园还获批为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之一。
盘江天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刺梨加工生产线。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随着刺梨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贾西村的荒山、石山披上了绿衣,柏油路贯通了刺梨产业园区,观景台有了,停机坪也有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2021年末。贾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比2014年翻了两倍多。
临走前,聂德友指着周边笑着说:“你们看,原来村里都是泥巴路,现在都变成水泥路了。以前村民连摩托车都没有,现在每家门前都有小轿车,老百姓的房子基本都是小洋楼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深山无人知”到“网红刺梨汁”
自动清洗、高温杀菌、灌装……在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初好公司”)生产车间里,经过道道工序,一颗颗刺梨果可被加工成18种产品,包括刺梨原浆、刺梨气泡水、刺梨果汁、刺梨软糖、刺梨精酿等等。
轻嘬一口刺梨气泡水,清爽甜蜜的香气瞬间在唇齿间蔓延,丝丝轻盈气泡在舌尖起舞。这就是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最为畅销的产品——冰点刺梨气泡水,比起略为酸涩的刺梨原浆,显得更为清甜易入口。
这款畅销的刺梨气泡水,也是东西部协作的成果之一。2020年,初好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品刺梨气泡水。没想到,这款新品凭借清爽的口感,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产品一度畅销至供不应求。
初好公司刺梨气泡水。 南方+ 李姗恒 拍摄
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晟坦言,“一开始,我们是委托一家重庆代工厂生产产品。但委托加工始终有配方泄露的风险,运输成本也高,况且当时代工厂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了。”
销售数据节节攀高,有限的产能却让初好公司只能望而却步。彼时,初好公司迫切地希望建设一条自有的气泡水生产线。
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2021年,中山向初好公司注入了580多万元的东西部协作资金,一下子解决了初好公司的燃眉之急。2021年底,气泡水饮料生产线正式投产,每小时可以产出2.4万瓶刺梨气泡水,产量比原来翻了三番。
初好公司刺梨气泡水生产线。
“这笔帮扶资金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帮我们解决了资金紧张难题!”刘晟说。充足的产能供应成为了初好公司打响刺梨品牌的坚实后盾,将刺梨产品名片进一步推向全国。
“小刺梨”奔向大湾区
依托中山市与六盘水市建立对口协作关系的契机,初好公司还搭上了东西部协作的“快车”,让“小刺梨”走出深山奔向大湾区。
初好公司销售部主任王霞介绍,初好公司的刺梨产品在中山市颇受消费者的喜爱,刺梨气泡水和两升装刺梨原浆两款产品尤其畅销。“2021年,我们公司和中山市签订的订单在100万元左右。2022年,订单金额已经突破了1300万元!”
除了生产销售之外,在研发端口,中山与六盘水两地企业也达成了互联互通。
六盘水市政府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六盘水工作组组长曾庆文表示,“这几年来,六盘水大力发展刺梨产业,在种植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我们发现,刺梨的品牌推广和市场链接仍有一些短板。所以我们也在市场开拓、产业链延伸方面,助力六盘水刺梨产业打造新产品。”
2022年,中山百年老字号咀香园与初好公司签约,双方将共同研发刺梨月饼等新产品,就刺梨联合进行深加工研究、转化,携手协助六盘水农牧产业转型升级。
2022年,中山百年老字号咀香园与初好公司签约。
从种植、生产、加工到研发、销售,中山与六盘水形成了覆盖刺梨全产业链条的协作关系。近年来,在中山的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展销活动中,来自六盘水的刺梨产品颇受欢迎,从六盘水的群山深处走入中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千家万户。
这颗跨越山海的刺梨,成为中山与六盘水“山水情深,携手同行”的最好见证。
【采写】南方+记者 苏芷妍
【摄影/视频】李姗恒
【通讯员】钟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